子宫内膜炎患者一般可以怀孕,但可能增加流产或早产风险。子宫内膜炎主要由细菌感染、宫腔操作损伤、免疫力低下、激素水平异常、邻近器官炎症扩散等因素引起。
1、细菌感染
细菌性阴道炎或性传播疾病未及时治疗时,病原体可能上行感染子宫内膜。常见症状包括下腹坠痛、异常阴道分泌物或经期延长。需进行分泌物培养后使用抗生素治疗,如甲硝唑、多西环素等。
2、宫腔操作损伤
人工流产、刮宫等手术可能造成子宫内膜损伤,增加感染概率。可能伴随术后发热、持续性出血等症状。治疗需结合超声检查,必要时进行宫腔镜探查并配合抗感染治疗。
3、免疫力低下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时,子宫内膜局部防御能力下降。这类患者更容易出现反复感染,需在控制基础疾病的前提下进行针对性抗炎治疗。
4、激素水平异常
雌激素水平过低可能导致子宫内膜变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常见于围绝经期女性或卵巢功能减退者,需通过激素补充治疗改善内膜状态。
5、邻近器官炎症
输卵管炎、宫颈炎等未控制时,炎症可能直接蔓延至子宫内膜。典型表现为腰骶部酸痛合并月经紊乱,需同时对原发感染灶进行治疗。
计划怀孕的子宫内膜炎患者应先完成规范治疗,通过超声监测内膜修复情况。治疗期间避免盆浴及性生活,保持外阴清洁干燥。日常可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C和锌的食物摄入,如猕猴桃、牡蛎等,有助于增强黏膜修复能力。急性发作期需卧床休息,下腹部热敷可缓解疼痛症状。治愈后建议通过基础体温监测或排卵试纸把握受孕时机,孕早期需加强HCG和孕酮水平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