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洗的中药怎么煎
发布时间:2025-04-18 16:18:57
发布时间:2025-04-18 16:18:57
外洗中药煎煮需掌握水量、火候、时间三要素,具体方法包括器具选择、预处理、煎煮时长、过滤保存、温度控制。
使用砂锅或陶瓷锅避免金属化学反应,容量需大于药液体积3倍。搪瓷锅可作为替代品,禁用铁铝铜器。煎煮前用清水浸泡药材30分钟,水量漫过药面2-3厘米,枝叶类药材适当按压确保浸透。
坚硬药材需提前捣碎,矿物类先煎20分钟。芳香类药材后下,煎煮完成前5分钟投入。新鲜药材用量需加倍,干燥药材常规剂量为30-60克。含挥发油药材不宜久煎,煮沸后调文火维持微沸状态。
解表类药材煮沸后15分钟即可,滋补类维持40分钟。外用洗剂一般煎煮30分钟,药液浓缩至原水量1/3。第二次煎煮加水量减半,两次药液混合后使用。皮肤破损者需延长煮沸时间至40分钟灭菌。
双层纱布过滤药渣,药液自然沉淀后取上清液。现煎药液效佳,必要时冷藏保存不超过3天。使用前重新加热至40-50℃,避免高温破坏有效成分。药渣可装入布袋热敷患处,增强疗效。
皮肤敏感者药液温度控制在38℃以下,常规使用40-45℃。儿童用药温度降低2-3℃,老年人可适当提高。熏洗时保持安全距离,先蒸汽熏蒸再淋洗。眼部用药需冷却至体温,耳道冲洗药液应与体温一致。
外洗中药煎煮后配合生姜水擦浴可增强发汗解表效果,药浴后饮用温蜂蜜水补充津液。皮肤干燥者洗后涂抹凡士林,药液过敏立即停用并用清水冲洗。金银花、野菊花等清热解毒药材适合夏季使用,艾叶、干姜等温经散寒药材适宜冬季。连续使用不超过7天,症状未缓解需调整处方。药液浓度过高可能刺激皮肤,初次使用应稀释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