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炎可能由乳汁淤积、细菌感染、乳头皲裂、免疫力下降、哺乳方式不当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热敷按摩、抗生素治疗、排空乳汁、调整哺乳姿势、手术引流等方式治疗。
1、乳汁淤积
哺乳期乳腺导管阻塞会导致乳汁滞留,局部形成硬块并引发炎症反应。可能与哺乳间隔过长、婴儿吸吮力不足、文胸压迫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乳房胀痛、皮肤发红、体温升高等症状。治疗需及时排空乳汁,可遵医嘱使用乳癖消片、蒲公英颗粒等中成药辅助消肿,配合手法按摩促进疏通。
2、细菌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通过乳头破损处侵入乳腺组织引发感染。常见于哺乳卫生不良、婴儿口腔感染等情况,多伴随剧烈疼痛、化脓性分泌物、高热寒战等症状。需进行细菌培养后使用头孢克肟胶囊、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等抗生素,严重时需穿刺抽脓。
3、乳头皲裂
哺乳姿势错误或婴儿咬合不当导致乳头皮肤裂伤,形成细菌入侵通道。表现为乳头表面裂纹、渗血结痂、触碰剧痛等症状。建议哺乳后涂抹羊脂膏保护创面,使用康复新液湿敷促进愈合,必要时暂停患侧哺乳。
4、免疫力下降
产后疲劳、营养不良或贫血等因素会削弱免疫功能,增加感染风险。这类患者往往伴有反复发作倾向,需加强营养摄入,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必要时使用匹多莫德口服液调节免疫。
5、哺乳方式不当
固定单侧哺乳、含接姿势不正确等行为易造成乳腺局部压力不均。建议采用摇篮式、橄榄球式等交替哺乳姿势,每次哺乳后检查乳房是否排空,可使用吸奶器辅助维持泌乳平衡。
乳腺炎患者应保持充足休息,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穿戴无钢圈哺乳文胸避免压迫。饮食宜清淡,适量增加西蓝花、深海鱼等抗炎食物摄入。出现持续高热、脓性分泌物或乳房脓肿时须立即就医,禁止自行挤压或热敷化脓部位。哺乳期需注意乳头清洁,每次喂奶前后用温水擦拭,发现乳汁淤积早期可通过冷敷缓解肿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