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敛汗药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5-05-09 08:12:14
发布时间:2025-05-09 08:12:14
中药敛汗药主要包括黄芪、浮小麦、麻黄根等,通过补气固表、收敛止汗调节异常出汗。
黄芪性微温味甘,归脾肺经,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功效。适用于气虚自汗,表现为稍动即汗出、易感冒。常与防风、白术配伍组成玉屏风散,或单味煎汤代茶饮。现代研究证实其多糖成分可调节免疫功能,减少汗腺过度分泌。
浮小麦为未成熟小麦果实,味甘性凉,能养心敛汗。主治阴虚盗汗,常见夜间睡中汗出、醒后即止。多与牡蛎、麻黄根同用,如牡蛎散。含有的麦角甾醇可稳定自主神经功能,建议15-30克煎服或研末冲服。
麻黄根与麻黄作用相反,专于收敛止汗。性平味甘涩,对病后体虚、产后多汗效果显著。常配黄芪、牡蛎增强固表之力,典型方剂有麻黄根汤。所含麻黄根碱能抑制汗腺分泌,外用可研粉扑撒汗多部位。
五味子酸涩收敛,归肺肾心经,既能敛肺气又可固表止汗。适用于气阴两虚型汗证,伴心悸口渴。生脉饮中与麦冬、人参配伍,研末冲服每次3-6克。其木脂素成分通过调节β-肾上腺素受体减少异常排汗。
山茱萸补肝肾、涩精气,对更年期潮热盗汗尤为适宜。常与熟地、山药组成六味地黄丸。现代药理显示其熊果酸能改善植物神经紊乱,建议10-15克入煎剂,或与粳米煮粥食用。
异常出汗者需辨证选用敛汗药,自汗多属气虚宜补气固表,盗汗常见阴虚需养阴清热。日常可食用糯米、山药、百合等健脾益肺食材,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练习八段锦"两手托天理三焦"式或太极拳云手动作,配合涌泉穴、合谷穴按摩。严重汗出伴消瘦心悸应排查甲亢、结核等疾病,中药调理期间监测电解质平衡。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