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的坏处与注意事项

发布时间:2025-06-06 13:39:01

拔罐疗法可能引起皮肤淤血、水泡、感染等不良反应,操作时需注意体质禁忌与部位选择。主要风险包括局部淤血、皮肤损伤、晕罐反应、感染风险及加重特殊病情,需严格遵循操作规范并避开禁忌人群。

1、局部淤血:

拔罐形成的负压会导致毛细血管破裂,出现紫红色罐印属于正常现象。但留罐时间过长或负压过大时,可能造成深层组织淤血,表现为皮肤青紫面积扩大且消退缓慢。气血虚弱者更易出现此类情况,淤血通常需7-10天才能完全吸收。

2、皮肤损伤:

火罐操作不当可能灼伤表皮,表现为皮肤发红、起泡或脱皮。玻璃罐过热或酒精棉使用过量是常见诱因,糖尿病患者等皮肤修复能力差者风险更高。出现水泡时应消毒后无菌处理,避免抓挠以防继发感染。

3、晕罐反应:

部分人群在拔罐过程中会出现头晕、恶心、出冷汗等晕罐现象,多因空腹操作或负压刺激过强所致。体质虚弱、低血压患者更易发生,应立即停止操作并平卧休息,饮用温糖水可缓解症状。

4、感染风险:

重复使用的罐具消毒不彻底可能传播皮肤病,破损皮肤拔罐会增加细菌感染概率。使用后罐具需用酒精浸泡或高温灭菌,皮肤有湿疹、疮疡等病变时禁止拔罐,拔罐后24小时内避免接触污水。

5、病情加重:

血液疾病患者拔罐可能诱发出血不止,孕妇腰腹部拔罐存在流产风险。高热抽搐、严重水肿等急重症患者禁用,骨折部位拔罐可能加重组织损伤,这类人群应选择其他替代疗法。

拔罐后建议24小时内避免受风着凉,可饮用红枣枸杞茶促进气血恢复。操作部位出现持续疼痛或发热需及时就医,两次拔罐间隔应超过3天以利皮肤修复。日常配合八段锦锻炼能增强体质耐受性,湿热体质者拔罐后可食用薏米粥帮助排湿。选择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操作,居家拔罐建议使用抽气罐替代火罐以降低风险。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