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自己五六十岁的样子,或许会有一个知冷知热的伴侣,健康的身体做着喜欢的事,还有孝顺的儿女送来温暖和关怀。这样的画面确实美好,但现实往往比想象中更残酷。当一个人真的变老变弱后,面临的现状永远比想象中更难。若只是把晚年的幸福寄托在虚无缥缈的想象上,而没有提前布局,留下足够的退路,那美好的余生就只能靠“运气”了。尤其是到了50岁,如果还没有拥有这四样东西,就要提起警惕了。
一、可靠的伴侣
年轻时觉得到处都是朋友和人脉,遇到什么事都能找到人搭把手。然而当你老了以后,看遍了世间人情冷暖,就会明白:这个世界上除了家人,我们一无所有。父母会比我们先老去,孩子会成家立业,到头来能够与自己风雨同舟、相伴终老的人,只有身边的伴侣。
戴建业教授与妻子相濡以沫的爱情故事令人动容。他们相识于青春,虽然经常争吵,但当妻子生病时,戴建业不离不弃地陪伴在身边。他感恩与妻子这一世的缘分:“她给我带来安宁,家庭的稳定,时间长了还是相濡以沫嘛,有一种温情。”少年夫妻老来伴,这不只是说说而已。伴侣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亲情,更是一种默契、理解和共同成长的关系。她就像世界上的另一个你,一个眼神一动作就能读懂你的情绪,陪着你从青涩到成熟,最后又像一盏明灯,照亮生命最后的道路。
二、足够的资金
人在年轻时,穷一点不可怕,因为生命力很旺盛,再多的沟沟坎坎总能熬过去。可是老了不行,手头没钱,即使有儿有女,心里也没有着落。
小区楼下曾有一对经营水果店的老夫妻,他们每天起早贪黑地工作。后来儿子在城市定居,他们决定休息一阵子,跟过去看看。但他们拒绝了儿子一起住的请求,而是在小区单独租了一套房。用他们的话来说:“父母的家永远是子女的家,子女的家却未必是父母的家。我们攒了一辈子的钱,付了首付后口袋的积蓄也还足够晚年的圆满生活,不如和孩子保持一碗汤的距离,开始享受一下自己的生活。”现在老两口偶尔过去给儿子帮帮忙,兴起时还会跟团出去游玩一番,过得有滋有味。
金钱,无论在人生哪个阶段,都是一个人最大的底气。年轻时,有钱可捍卫自己的尊严,可护父母幸福安康,可让孩子快乐成长。年老时,不用增加儿女的压力,也不用寄人篱下看人脸色,能为自己的晚年遮风挡雨。一定要提早做准备,在自己变老之前,攒够足够的积蓄,给自己的幸福留好后路。
三、健康的身体
国医大师张伯礼曾分享自己的养老观念:漫长的人生中,长寿从来不是目的,健康的长寿才是应该追求的目标。他保持健康的方式就是每天坚持走路7000步~8000步,这个习惯已经保持了20年之久。所以哪怕现在75岁高龄,他依旧精神矍铄,健步如飞。
天津一位经历3次手术的癌症奶奶,年轻时为了赚钱过度透支身体,到了天命之年,各种疾病接踵而至。60岁那年手术出院后,她开始健身之旅。从简单的运动到后来练习瑜伽、普拉提,不到半年时间,她的身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心态上的变化:“每个人都留不住青春,但是我们可以做到优雅地老去。”
人生下半场,拼的就是健康。倘若长期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就算儿女们再孝顺,时间久了也会身心俱疲,耐心耗尽。养好自己的身体,有时间就出去走动锻炼,平平淡淡,没有病痛,就是最大的底牌。
四、儿女的陪伴
湖南一位80多岁的老人曾在短视频平台倾诉自己的孤单:“我呀,太孤独了,一个人,我的儿女们,都不在我的身边。我的女儿在外国,儿子在广州,我的孙子有8个,他们都不在我的边儿。他们为了生计,为了他们的家庭。不可能为了我不干活了,他们要养活一大家子的人......”老人说自己想得开,可是眼里的心酸和期盼始终无法掩饰。
《人世间》里,周家有三个孩子。大儿子去了中央机关工作,二姐为了追求旅居法国十多年。最后一直陪在父母身边的,只有最小的儿子周秉昆。他用自己的善良、仁义、勤劳给了父母一个安稳愉悦的晚年。周父也从心底承认:“孩子当中,你是最让我满意的。”
现在很多人都有一种观念,以后老了就住养老院,病了就请护工。但至少在目前,说句很现实的话。不管你曾经多么辉煌灿烂,晚年规划得多么美好,可是当你风烛残年时就会发现:有儿女在身边,有亲情的陪伴和关心,才是最大的精神慰藉和最可靠的依托。这种依靠也是相互的。在子女年幼的时候言传身教,给予正确的引导,这样才能在暮年时拥有家人常伴的温暖。
辛辛苦苦一辈子,每个人都对自己的晚年生活有万般期许。但倘若没有健康的身体,没有足够的积蓄,没有家人的陪伴,所有美好的愿景都注定会随着身体的衰老而破碎。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得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想让晚年有底气过自己的想要的生活,就必须趁早觉悟,紧紧抓住生命里最重要的东西。这样的你,才能在晚年之后过得安稳和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