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曾经看过一则报道,一位母亲照顾植物人儿子二十多年。儿子不能说话,不能思考,不能和她有任何情感互动。但她每天都会努力工作,把儿子照顾得很好。直到儿子去世,人们说:“你终于可以歇歇了。”然而没过多久她就自杀了。留下遗书说:儿子死后非常孤独,不知道活着有什么意义。
在婚姻危.机中,常常会想起这个报道。可能很多人无法理解,丈夫出轨后那种形同虚设的婚姻不是更孤独吗?相较于年轻女性而言,在婚姻里待的时间太久的人,孤独显得尤为深刻。因为已经把婚姻当成生活本身,不像年轻女孩那样还记得单身时的自由快乐,也没有精力再去重新经营一段关系。
当离开婚姻,会发现自己和社会格格不入。同龄人大都有伴侣和孩子,融不进那些家长里短。年轻人在刷剧,追星,打卡,也跟不上那些新兴潮流。这种孤独不是情感上的,而是一下子被排除在主流生活之外,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婚姻虽然形同“植物人”,但好歹还存在在那里。也许内心已经明白它活不过来了,只是一个精神寄托,可至少在形式上还有人陪,不用在看到别人举家同行时独自伤悲。孤独是比较级的。究竟是没有感情的婚姻更孤独,还是离婚后的形单影只更孤独。你也说不清楚。
02
一个人旅游难道不孤独吗?有人觉得孤独,有人不觉得。每个人性格不同。不是非得强迫自己一个人旅行,一个人吃饭,一个人逛街。但假如遭遇了婚姻危.机,或许可以考虑想办法先让自己从婚姻里慢慢抽离出来,找回独处的能力,找回对生活的感知力。
很多女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在婚姻里逐渐丢失了靠自己寻找快乐的能力。社会对于女性的限制只是一方面,更多源于女性自身对于情感的依赖。结了婚以后就容易把婚姻当人生,把人生当婚姻,生活重心都是围绕着丈夫、孩子、家庭。不是说顾家不对,但“婚姻”和“自我”是需要分开来经营的。
失去自我,就失去了魅力。也许看起来很强势,每天风风火火,把家里料理得妥妥当当。但男人很清楚,离不开婚姻。所有存在感都来源于婚姻,没有属于自己的东西。到了四五十岁年纪,事业上没什么追求,孩子也长大了,不像小时候那么需要你,假如这时候老公再出轨,那整个人生就失去方向了。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有人在监狱坐了几十年牢,终于刑满释放却选择自杀。因为他已经被监狱给“体制化”了,离开监狱以后找不到存在感。很多女性同样是被婚姻给“体制化”了,但自己意识不到。内心已经有了根深蒂固的设定“有人陪才快乐”“有家庭才完整”“成双成对才幸福”,本能排斥和抗拒独处。
03
独处并不等于孤独。有些陪伴来自他人,有些陪伴来自内心。当一个人专注于旅行、美食和生活本身,他不会感到孤独。孤独是因为丢失了对于生活本身的感知力,所有快乐都来源于“关系”。
如果坚决不去改变,把自己封闭起来。没有错,但很可惜。因为生活很美,却感受不到。其实真的不一定非得有钱才能快乐。譬如研究一个新菜式,哪怕今天就做这一个菜,重点是你投入进去的过程。从挑选食材开始,料理,摆盘,那种成就感。
也许对做菜不感兴趣,那就找感兴趣的事。难道除了婚姻以外,就没有任何感兴趣的事吗?没关系,兴趣也是可以慢慢培养的。譬如策划一次旅行,研究攻略,制定行程,订房,订票,打卡当地美食以及你想做的N件事,带着自拍杆分享美景……
这种自由和快乐,只有沉浸去做了才能感受到。如果一开始就认为独自旅行=孤独,那不会对此产生任何兴趣。孤独来源于内心。爬山,慢跑,骑单车……这些都是可以一个人去做,很愉快且有意义的事。慢慢来,从一件事开始,慢慢找回独处的能力。
04
当可以在独处中寻找到快乐,人生就有了主动权。因为不再害怕孤独,不再惧怕离婚。从独处,到自律,到自控,再到向世界重新敞开心扉。是一个找回自我,突破自我的过程。没体会过这个过程,就不知道它有多美。
不用再周旋于别人的情绪,不用再去判断别人的心思,完完全全掌控自己的那种感觉。人这一生只要勇敢体会一次,就能重新看待自己所经历的一切。不要去害怕什么“老了没人陪”。四五十岁不是为了八九十岁活着。等离开世界那一天,就算身边围着再多人,又有何意义?
八九十岁就算有人能帮你推个轮椅,打个电话叫救护车,那又怎样?还能像四五十岁这样走出门去奔跑吗?向死而生,不是为死而生。把每一天过好,生活自然有奔头。别让对孤独和衰老的焦虑席卷当下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