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节:为什么我们会对谎言深信不疑?

发布时间:2021-05-26 11:56:33

被骗并不总是那么糟糕,它也有积极的一面。题图:Instagram

作者|唐义诚中科普心理健康促进中心

愚人节又叒叕来了!想起去年的今天,被老同学拉出去吃饭,说是她要结婚了,然后我们聊了大半天,她把请柬递给我,说现在打开她不太好意思,让我回家再打开。结果我回家打开一看:“恭喜你被整了”……

当然,“被整”这件事绝不仅发生在愚人节当天,调查研究表明:夫妻之间每交流10次就有一次在说谎,在2019上半年,110平台受理的45岁以上中老年人受骗举报就超过2万次,或许,谎言与欺骗早已成为人类社会的一部分。

无论是被好友整蛊,被渣男骗感情,还是被不法分子骗取钱财,相信绝大多数被骗过的人都会打心底问过自己“这么低级的套路,我怎么就会上当了呢?”

今天我们就讲述一下,怎么从心理学角度看受骗这件事~

《匹诺曹》插画,Instagram

为什么我们很容易错信他人?

通常情况下,大部分人的头脑里并没有“防骗”这根弦。

心理学家蒂姆·莱文(TimothyR.Levine)曾提出“默认真话理论(Truth-defaulttheory)”,指的是当有人跟你说话的时候,不管他说的是什么,你总是默认他说的是真话,并不是你完全不怀疑他。你可能会觉得他表现得有点怪,但是你会先帮他找理由解释,只有当疑点已经实在太多、太明显了,你才可能意识到这个人是不是在骗你。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验证了“默认真话理论”,他们每次邀请一位受试者到教室做一套知识测验题,做得好有现金奖励。题目都比较偏门,但是你有一位搭档和你一起商量着做。测验刚开始不久,负责监督的老师接到一个电话,就出门打电话去了。这时候搭档就会提示受试者,说你看讲台上有个信封,也许答案就在那个信封里,咱们看看答案吧!

有些受试者为了拿奖金,同意了作弊。当然他不知道的是这一切都是演戏,搭档其实是个研究人员,那个监督老师接电话也是故意的。

接下来,实验人员会问受试者,说你刚才作弊了吗?有的作弊者说没有,实验人员就进一步逼迫他,说那我等会儿再问问你的搭档,你猜他会怎么说呢?有的作弊者表现非常慌张,有的却能自始至终都很镇定。

研究人员就这样拍摄了44份问话的录像,其中所有人都说自己没有作弊,但是只有22个人说的是实话,剩下22人说的是假话。

问题来了,单看录像,请问你有多大把握正确判断,谁说的是实话,谁说的是假话呢?

千万别过度自信。好几个心理学家,请了社会上各种人来看这些录像,有警察、法官、心理医生,有中央情报局的间谍网络负责人,结果是这些人的判断准确率都非常低,平均只有54%。

基本等于瞎蒙。

《匹诺曹》插画,Instagram

但是研究者发现,人们判断出错的比例不是对称的。如果录像里的人说的是真话,人们一般不会冤枉他,会认可他说的是真话;但如果录像里的人说的是假话,人们常常看不出来他说的是假话,总是以为他在真话。

由此可见,我们很容易错信他人,这一点即使经验丰富的心理学家也难以幸免。

为什么我们如此容易错信他人呢?根据进化心理学,我们容易受骗是因为人类发展到今天,已经变成了一种社会性的动物,当人类互相支持,帮助的时候,我们会获得心理上的温暖,和满足感。社会之所以还能正常运行,是因为我们愿意相信陌生人。

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时候,容易轻信他人的特点是维护社会运行的基础,是具有高度适应性的。试想:同事送你两张电影票,你会怀疑他是在设计陷害你吗?你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出差,点了个外卖,你会怀疑菜里有毒吗?同事今天比往常提前下班了,你会怀疑她是跟外国情报机关接头去了吗?

拿愚人节举个例子:愚人节的整蛊其实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如果你对所有人都保持了高度警惕,固然没有人会再去欺骗你了,但是你也许也因此少了体验到许多人际乐趣。这是因为,我们永远都不可能做一个既不会轻易被骗,又特别合群的人。这是基因的矛盾,此事古难全。长期存在的弱点必定有优点的一面,都是两难的选择。偶尔被骗,是合理的代价。

《匹诺曹》插画,Instagram

越怀疑别人越容易被骗?

当然,如果你偏要与演化遗留下来的本能作对,在生活中时刻保持警惕,认为这样就可以不被骗了,你依然想错了。心理学研究表明:总是怀疑别人的人反而比愿意信任别人的人更容易被骗。

多伦多大学的两位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找到了一批受试者,在他们参加实验之前,先对他们进行标准化判断,知道他们是高度信任者还是低度信任者。高度信任者是倾向于相信别人的人,低度信任者不轻易相信别人。接下来,他们又找来另外一群学生进行模拟面试,要求其中一部分学生说实话,另一部分学生则要在几个关键问题上说谎。最后,他们让受试者观看这些学生的录像带,要求他们找出在面试中说谎的人。

结果表明,高度信任者的表现远远好过低度信任者,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倾向于信任别人的人看似容易受骗,这是因为他们经常会参与比较大范围的,有更高风险的社会互动,在这样的互动中,难免会有被欺骗的地方,但他们也会因此锻炼自己判断别人谎言的能力。而不愿相信别人的人只愿意与熟悉的小圈子互动,这导致他们和别人互动的机会比较少,因此,反而会缺乏洞察别人意图和动机的机会。

这个心理规律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经常发现许多老年人虽然总是质疑家人对自己所说的话,却对网络上的虚假广告深信不疑?老年人长期处在熟悉的小圈子里,即使有较强的风险意识,也很难洞察他人行为背后的动机,最终落入不法分子的骗局。

《匹诺曹》插画,Instagram

如何识别他人的谎言?

由此可见,想要避免被别人欺骗,反而需要更加坦然地相信别人,获得更大的社交圈子。当然,在人际互动中积攒社会经验是对风险意识的长期投资,在生活中,面对别人善意或者恶意的欺骗,我们也需要一些鉴别谎言的实用技巧。

要确定别人是否在说谎,我们可以观察他与平时的言行是否一致,如果对方的行为出现反常,往往是说谎的线索。很多测谎专家运用的就是这个方法,他们会预先测试研究对象的正常反应,记录一系列的参数,随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观察这些参数是否发生了明显的波动,作为判断的依据。如果愚人节当天,有一位平素性格大大咧咧的朋友突然偷声细气地与你说话,你就需要小心自己被他整蛊了。

多角度定位真相也是识破谎言的好方法,说一个谎,就得用更多的谎言来弥补,如果对方说谎,是很难做到各个角度都相互呼应、逻辑自洽的。所以说,想要识破谎言,就可以从不同角度提问题,看看他的答案是不是自洽,是不是能自圆其说。所以,揭穿谎言最好的方法,就是让撒谎的人多说话,而不是少开口。

除此之外,人在撒谎的时候还有很多小动作,比如他们的脚会对着出口,他们会捧着些东西挡在自己身前,他们还会无意识地把音调压低很多,显得自己诚恳可信。

看到这里,也许你知道了为什么人类天性不擅于识别谎言,同时,你也掌握了防止受骗的“反套路”方法,当然,还需要强调的是:维系人类社会发展的永远是信任,生命不可能在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最后,愿心理学成为你理解人性与保护自我的心智工具,让你的世界中多一些真诚,少一分虚假。

《匹诺曹》插画,Instagram

该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复禾健康观点,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