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常见的心理疾病主要有抑郁症、焦虑症、老年痴呆症、睡眠障碍、疑病症等。这些疾病可能与生理机能衰退、社会角色转变、慢性疾病困扰、家庭关系变化、脑部退行性病变等因素有关。
1、抑郁症
抑郁症在老年群体中发病率较高,表现为持续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自我评价过低。退休后社会价值感降低、亲友离世带来的丧失感、慢性疼痛长期困扰都可能导致抑郁发生。部分患者会伴随食欲下降、早醒等躯体症状。轻度抑郁可通过增加社交活动、培养兴趣爱好改善,中重度需结合心理治疗和抗抑郁药物干预。
2、焦虑症
老年焦虑症常表现为过度担忧、坐立不安、心悸出汗等症状。对健康状况的过度关注、子女离家后的空巢状态、经济保障的忧虑都是常见诱因。广场恐惧症和特定恐惧症在老年人中也较为多见。认知行为疗法对缓解焦虑效果较好,严重时可短期使用抗焦虑药物。
3、老年痴呆症
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是最常见的老年痴呆类型,主要症状为记忆力减退、定向力障碍、性格改变。脑细胞退行性病变、脑血管供血不足是主要病理基础。早期可通过认知训练延缓病情发展,中期需要药物控制伴随的精神行为症状,晚期需专业照护。
4、睡眠障碍
老年人睡眠问题包括入睡困难、早醒、睡眠浅等表现。褪黑素分泌减少、慢性疼痛、夜间尿频都会影响睡眠质量。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日间疲倦、情绪烦躁。建立规律作息、改善睡眠环境是基础干预措施,顽固性失眠需排除器质性疾病后对症治疗。
5、疑病症
部分老年人会过度关注身体不适,反复就医检查却无明确器质性病变。这可能与对衰老的恐惧、独居缺乏安全感有关。患者常执着于某些轻微症状,产生灾难化联想。心理疏导配合定期体检能缓解过度担忧,必要时可进行支持性心理治疗。
建议家属定期陪伴老人进行适度社交活动,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和均衡饮食。鼓励培养书法、园艺等舒缓型爱好,避免长期独处。家中可进行适老化改造减少跌倒风险,定期体检监测血压血糖指标。发现持续情绪异常或认知功能下降时,应及时陪同到精神科或老年病科就诊,早期干预能显著改善预后。注意沟通时保持耐心,避免否定老人的主观感受,用陪伴给予心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