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异性交往不当有性心理问题吗?

发布时间:2012-03-27 08:34:45

有的。初中学生爱慕异性的问题、高中学生追求异性的问题,都是性心理问题。青春期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称为异性接近期。随着生理发育和对性有了基本了解,中学男女同学都相继表现出了一种喜欢彼此接近的心理。这种男女生之间彼此愿意接近、互相吸引的心理,是青少年性心理发展中的必然过程。初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的萌发阶段,体内迅猛增长的性激素分泌,使其性心理的感受和体验明显增强。但从总体上说,仍然是比较朦胧的。到了高中阶段,进入了青春期发育的中晚期,兴奋与抑制基本处于平衡阶段,特别是心理上由于高级情感的发展,使他们的性心理受到了极大的牵制。这是中学生性心理可塑性的内因,家庭和学校的环境影响、家长和老师的正确引导,则是他们性心理可塑性的外部条件。我们注意到,易出现问题的学生,首先在家庭教育方面就出现了问题,要么是父母不闻不问,疏于教育;要么就是教育方式不为学生所接受。前者是失职,后者是失当。常见的性心理问题有:

1.异性交往不当

中学生的异性交往活动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社交能力强的、担任学生干部的、性格开朗的学生,一般都能主动地与异性交往;而有近10%的学生基本上与同龄异性保持着实质上的隔绝状态,形同陌路人,这是异性交往不当的表现之一。有一些学生最后发展成不会与异性同学交往,一有接触就脸红,表情不自然,并不是他(她)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而是异性交往敏感导致的结果。有的学生在上了大学,走入社会之后就有了异性交往的障碍。

另一表现则相反,那就是交往过密,这种行为有年龄提前、范围扩大、后果严重的趋势,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引起这种趋势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①性早熟是该行为年龄提前的生理原因。性意识萌芽提前,较早对异性产生好感和爱慕,成人感过分强烈,然而生理成熟并不等于社会化成熟,形成了生理水平与心理水平之间的差距,把异性间的仰慕当作是成人间的恋爱,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害怕的“早恋“就是这种矛盾处理不当的结果。

②教育滞后及社会文化的影响是该行为范围扩大、后果严重的外部原因。在升学率的重压下,学校较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余文化生活,大多数学校还没有系统地及时地进行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青少年缺乏一个健康正面的了解性的渠道。他们易受同伴影响,从众心理强烈,校园内流行“没有男(女)朋友就很没面子”的舆论风气。学校教师对此要不“一刀切”,严打严防,要不就避而不谈,任其自生自灭,收效甚微。

2.青春期紧张症

受第二性征显露以及性格特征的影响,青少年容易出现情绪紧张症,即青春期紧张症。该症状表现多种多样:有的表现为过分关注自身发育状况,容貌外表、体重身高是否符合标准;有的表现为“恐人症”,见人就脸红,表情不自然,不敢看别人,总爱低着头,尤其是见到同龄异性;有的表现为神经异常敏感,对别人的行为如吐痰、咳嗽等行为过分注意,以为别人是借此来讥讽自己的言行、体像;有的表现为喜欢用眼的余光去看异性的敏感部位,看时精神紧张,过后会产生一定的恐慌;有的女生表现为一遇到重大事情就会月经失调或者在月经期自信心下降、感到孤独。

该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复禾健康观点,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