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没睡意了通常可以恢复,通过调整作息、改善睡眠环境等方式有助于恢复睡眠驱动力。若长期存在睡眠障碍,可能与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或躯体疾病有关。
短期睡眠驱动力不足多由临时性因素引起。白天过度补觉会减少夜间睡眠需求,建议控制午睡时间在半小时内。睡前使用电子设备会抑制褪黑素分泌,提前一小时停止接触蓝光有助于产生困意。不规律的作息时间会扰乱生物钟,固定起床时间能强化睡眠节律。压力事件导致的暂时性失眠可通过正念呼吸放松身心。咖啡因摄入过量或过晚会延长清醒时间,下午三点后避免饮用含咖啡因饮品。
持续超过三个月的慢性失眠需要关注潜在诱因。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内分泌疾病会导致代谢亢进影响睡眠,需检查激素水平。慢性疼痛类疾病夜间症状加重时会干扰入睡,应针对原发病治疗。抗抑郁药等部分药物可能引起睡眠结构改变,需咨询医生调整用药方案。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导致的频繁微觉醒会降低睡眠质量,需进行多导睡眠监测。抑郁症等精神障碍常伴发早醒症状,心理治疗配合药物干预更有效。
建立床与睡眠的条件反射是恢复睡眠驱动力的关键。只在有睡意时上床,避免在床上进行与睡眠无关的活动。早晨无论睡眠时长都按时起床,逐步累积睡眠压力。卧室保持黑暗安静,温度控制在二十度左右为宜。睡前温水浴通过体温变化诱导睡意,但水温不宜超过四十度。短期可遵医嘱使用右佐匹克隆等非苯二氮卓类助眠药物,但须避免长期依赖。持续失眠超过两周建议到睡眠专科就诊,必要时进行认知行为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