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肿瘤治疗方案
时间:2023.11.23 14:31 作者:广州复大肿瘤医院
时间:2023.11.23 14:31 作者:广州复大肿瘤医院
提问:我近感觉肺部不舒服,经常咳嗽,喘气困难,而且咳血。去医院检查了医生说可能是肺癌。请问为什么医生说是肺癌又不是肺癌?医生回答:根据以上描述,难以判断它是否是肺癌。首先,你的吐血,不知道是咳出呼吸道的血液还是咳出食道,胃肠道的血液;另外肺部咳血多常见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也见于肺癌。而你其他的症状也不是特异性见于肺癌。所以不能断定是肺癌。相关:
癌症治疗的硬道理是活下来,活得有质量。在以下的几篇中,我将讲述“4绝对”故事:这些患的“绝对”是恶性肿瘤,已经“绝对”没有好办法治疗,不采取特殊治疗,“绝对”活不下来,但后,他们“绝对”活下来了,至少获得明显改善。他们都是践行“中国式控癌”的贡献者。
每个故事都是有名有姓,有地点、、。必要时,可以查核。
第32谈:氢分子治癌故事:她患肺癌,却“白”挨一刀
广州到台北是那么近。2018年3月5日上午乘上南航飞机,不到2小时就降落在桃园机场。走出机门没有多远,上海潓美公司张总监迎接我。他乘东航从上海而来,比我早到,没有出关,从另一个航站楼特地赶来接我。真是难为他了。过海关的人群排了几圈长队,但我的年岁让我走了“便捷道”。潓美老总林先生和早到的来自上海同济大学的王博士,在出口迎接。林总出生于台湾,已在上海创业发展26年。早年从事汽车配件制造,;近年转向健康产业,热衷于分子氢的保健和康复,吸引了一批专家参与研究。王博士年轻,天生丽质。她是次来台湾,兴奋和好奇写在脸上。
坐上汽车后,林先生兴奋地说他昨天结伴数名同学,前往一个空气洁净如洗的生态度假村。结伴同行的一位女性,是林先生的同学,患了肺癌,一度失去生存希望,现在活跃和健康。看着林先生讲话神情,我猜想这位同学的健康肯定与他研究的氢分子有关。
当晚,在台北圆山饭店一间以红色为主色调的包厢,林先生请来了几位台湾著名医学专家陪我进餐。刘会平教授是林口长庚医院副院长、著名胸外科专家。他向我展示我院牛立志博士的。我打开视频,牛立志兴奋地与刘院长打招呼。牛博士称赞刘院长是海峡两岸胸腔镜外科开创人。林先生说,刘院长善于创新,对氢分子的热衷几到“痴迷”。这一番介绍,马上消除了大家相互间陌生感,也找到共同话题。大家自然聊起了一些“氢气治癌”的故事,神奇的是长庚医院一位肺癌病人,经过“吸氢+放化疗”,后“白挨一刀”。
林先生说,“白挨一刀”的就是他那“活跃和健康”的同学。第二天,我们在台大医院附近的“氢分子体验区”见到她。
她叫钟玉娇,54岁。2016年10月感到胸部不适、干咳,呼吸时有些憋气。10月27日,她去林口长庚医院作PET-CT检查,发现右中肺有4厘米大小占位性病变,标准摄取值高达18.57,肿瘤与心包连在一起,纵隔淋巴结有转移。她接受了支气管镜检查,发现她的右中肺叶支气管被肿瘤阻塞。在局部取了活检,病理检查显示非小细胞性肺癌,又做了免疫组化染色,显示为鳞状细胞癌,再查基因,未见突变。
2016年10月27日林口长庚医院PET-CT::右中肺肿块,伴肺门侵犯;区域淋巴结右肺门淋巴结N1受累
他先看呼吸内科,医生说,SUV正常小于2,大于2.5就是癌。SUV值与肿瘤恶性程度有相关性。大于10的肿瘤恶性程度很高。她的肿瘤SUV接近20,说明十分恶性。肿瘤又侵犯到心包和纵隔淋巴结。手术切除肿瘤难以进行了。本来可以作分子靶向治疗,但她的肿瘤是鳞癌,基因检查没有找到靶点。化疗可以做,但效果不会好。他挂了刘会平副院长的号。刘院长认真看了各项检查,说:“做放化疗吧,争取控制控制。”显得有些无可奈何,随着又说:“先吸吸氢吧,也许有帮助。”
2016年10月19日林口长庚支气管镜检查:支气管黏膜水肿,右中肺叶支气管被肿块阻塞。右肺中叶经支气管活检:非小细胞性肺癌;免疫组化研究:p 40、TTF-1,鳞状细胞癌
2016年10月19日林口长庚医院支气管镜检查图片,肿瘤阻塞于支气管内
林口长庚医院是台湾数一数二的医院,刘院长这样的专家都为难了,她还能找谁呢?回到家,钟女士心里像装了铁鉈似的,沮丧、愁肠百结、失望。她没有将实情告诉家人。但她尚年轻,上有老下有小,她不想就这样离开这个。
俗话说,同窗几戴,友情常在。远在上海的同学林先生知道了钟女士患了肿瘤,立马飞回台湾,同时送去他正在研制的“氢氧雾化机”。他对钟女士说:“不管医生给你什么治疗,按刘院长建议,先吸吸氢吧,不花钱,也无害处。”他给她一堆氢分子能抑制癌症的文献,又用电脑演示了三张视频照片:一张显示正常细胞,有规则运动,排列井井有序,第二张是癌细胞,大小不整,横冲直撞,不断分裂,繁殖,第三张也是癌细胞,但不同的是,这些细胞似乎变老实了,排成几行,有点改邪归正的样子。又送她几盒叫“纳米蕈”的日本“食”字号保健品。
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林先生随同台湾慈济到日本赈灾,看到参加救护福冈核电泄漏事故的人员用含氢气的水洗澡,又口服纳米蕈,说是为了消除辐射,预防癌症。事后,他去东京访问了日本医科大学太田成男教授。2007年太田在这一著名杂志文章,指出氢分子是一种选择性抗氧化物质,能对许多与自由基相关的疾病发挥治疗作用。文章吸引了生物学界研究这个小小的气体分子,他也因此成为“氢分子医学开创人”。也许缘分使然,见到林先生,太田高兴,又感叹几年来一直想制造出“氢发生机”,但实现遥遥无期。机械出身的林先生心领神会,回到台湾,3个月后就研制成功用水制氢的“氢氧雾化机”。当他将样机送到太田教授面前时,这位氢气研究的鼻祖抚摸着机器,连连称赞“这是上的”,不断用手纸擦拭湿润的眼睛。
钟女士每天吸氢至少4小时,口服纳米蕈早晚各3包。一周后,她感到咳嗽少了,呼吸变得通畅了,精神似乎也变得好了。一个月后,她接受了放射治疗,共照射30次,共4000Gy。同时化疗。她的家离医院不远,每次完成治疗后,就赶回家吸氢。由于吸氢目前仅限于“民间”使用,她没有把这项治疗告诉病区医生。但医生对她老是“表扬”,说她体质好,尽管每次照射量不小,却没有呕吐,没有白血球下降。她也注意到同房间病友,几乎全部不想吃饭,有的呕吐不停,老是要打“升白针”。她想:肯定是氢气的功劳!心中感激建议他吸氢的刘院长,也感激送来氢氧雾化机的老同学林先生。
2个半月后,2017年1月13日,钟女士去林口长庚医院复诊,又接受PET-CT检查。几天后,她诚惶诚恐地去看结果。接诊的医生反复看检查结果,又打量钟女士,停了几分钟,问她:“你仅仅做过放射吗?”他问得很慢,很认真。
“是呀。”钟女士有些慌了,紧张得心都要跳出来:莫非病加重,活不下去了?
“你的肺部已经没有肿瘤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医生讲得很严肃,似乎他也不相信自己,叫她看临床科。
2017年1月13日林口长庚PET-CT:右中肺SUV1.9,score2。区域淋巴结N1、2和3均未显示。右上肺有小结节。与2016年10月27日的报告相比,右中肺原先的损害看来已不明显,虽然右上肺结节是新的
她去看呼吸内科和外科。医生们一起会诊,告诉她:准备为她手术。她问既然没有肿瘤了,为什么要开刀?医生说:他们不相信,因为这几乎没有先例。需要手术切除下来看看。一位看上去年资较高的医生拍拍她的肩,说:“你的病是很恶性的肺癌,不开刀,大家都不放心。”
2017年2月23日,钟女士接受了胸腔镜右肺叶切除。手术很顺利。林口长庚医院胸腔镜手术很有名,前述的刘会平副院长就是这家医院的著名胸腔镜专家。
手术后,医生告诉她:右肺上肺和中叶都切除了,淋巴结也切除了,但肿瘤没有找到。到底有没有癌肿,要等病理切片报告,毕竟,病理是“金标准”。
2017年2月23日,对不确定的支气管或肺不确定的恶性新生物进行手术。手术纪录:术中发现右中肺叶实变,右上叶见多个结节,给予楔形切除;右中叶切除;肿块与心包紧密粘连,打开心包;探查肺静脉、肺动脉和支气管;打开纵隔,切除淋巴结,置F24胸管引流。
也许是病理科医生也为难了。12天后,2017年3月7日,病理出来了:没有看见肿瘤。
2017年3月7日林口长庚病理报告:收到组织:右上肺叶,两块肺组织,切片。在镜下见异物巨细胞和反应性机化性肺炎。未见肿瘤存在。
6日上午,钟女士见到我们,显得高兴,那神情和讲话姿态,就像四十几岁的人。她向我们详细描述生病的前后过程。我问她:“白挨一刀,后悔吗?”
“有点。但能为你们的‘中国式控癌’作贡献,值得!”她拉住我的手,“徐教授,我认真看了你和汤钊猷院士写的呀!太了不起了!”钟女士的讲话充满感恩。
我送给她一本3年前编著的书,签上我的名字。她接过笔,在书的扉页写上“我实践了徐教授提出的与癌共存”。她说:“我觉得,吸氢就是你们说的‘改造’。”
钟女士在我的上写道“我实践了徐教授提出的‘与癌共存’“
是的老师。钟女士的实践,说明了氢气对于癌症至少有以下两个作用:,“改造”癌细胞,让癌细胞变得较为“顺从”,增强放化疗的效果。这在实验中已得到证明。刘会平副院长建议钟女士“先吸吸氢”,也许出于这个考虑;第二,减少放化疗的。钟女士说她接受放化疗期间还能去爬山,可能是氢帮助了她。
2018年4月5日清明节完稿于广州海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