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官宣:凯里治抽动症哪家医院治得好公开透露-抽动症有哪些典型的表现
时间:2025.11.13 10:16 作者:贵阳六一儿童医院
时间:2025.11.13 10:16 作者:贵阳六一儿童医院
“孩子总是不停地眨眼睛、耸鼻子,说了多少次都改不掉,以为是坏习惯,结果是抽动症!”
“我家孩子喉咙里老是发出‘吭吭’声,检查了喉咙和肺都没问题,建议来看儿童发育行为科。”
发育行为科专家指出,很多家长对抽动症的认识存在误区,常常将孩子的抽动表现误认为是“坏毛病”而加以斥责,反而加重了孩子病情。那么,抽动症究竟有哪些典型表现呢?
一、抽动症的两大核心表现:运动性抽动与发声性抽动
专家介绍,抽动症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的神经发育障碍,其核心症状可分为两大类:
(一)运动性抽动:身体的不自主“舞蹈”
这是常见、也早被注意到的症状,通常从面部开始,逐渐发展到头、颈、肩、乃至四肢和躯干。它又分为简单性和复杂性:
简单运动性抽动:突发、短暂、无意义的肌肉抽动。
面部:频繁眨眼、挤眼、翻白眼、皱额、耸鼻、咧嘴、噘嘴、歪嘴、吐舌等。
头颈部:点头、摇头、扭头、仰头、伸脖、耸肩。
上肢:甩手、弹指、搓手指、握拳、伸展手臂。
躯干:挺胸、收腹、扭腰。
复杂性运动性抽动:稍慢、似有目的、协调的系列动作。
模仿行为:模仿他人的动作(模仿动作)。
猥亵行为:做下流、不雅的动作(秽亵行为)。
仪式动作:触摸自己、他人或物体,拍手、跺脚、跳跃、旋转。
强迫行为:整理物品、反复检查等。
(二)发声性抽动:喉咙里的“不速之客”
这是由呼吸肌、咽肌、喉肌、鼻肌等共同作用,导致气流通过口腔、鼻腔和咽喉发出的异常声音。同样分为简单性和复杂性:
简单发声性抽动:无意义的、快速的声音。
清嗓子、干咳声、嗅鼻声。
发出“啊啊”、“咯咯”、“哼哼”、“吭吭”等怪声。
像狗叫、鸟鸣一样的动物叫声。
复杂性发声性抽动:有意义的词语、短语或句子。
秽语症:突然说出脏话、骂人话(令家长困扰的表现之一)。
模仿言语:重复他人的话(模仿言语)。
重复言语:不断重复自己的话或词语。
二、抽动症的“四大特征”,家长需知
除了上述表现,抽动症的症状还有几个鲜明特点,帮助家长进行初步判断:
波动性:症状的频率、强度、类型和部位会时好时坏,波浪式起伏。可能这段时间眨眼频繁,过段时间变成了耸肩膀,或者在感冒、压力大、兴奋、疲劳时加重,在放松、专注做某事时减轻,睡眠后消失。
无法克制:抽动是突发的、不自主的。孩子通常能意识到,并在发作前有一种“前驱冲动”(类似痒感、紧绷感),抽动完后会短暂缓解,但强行克制会让孩子感到极度不适和焦虑。
共病常见:超过一半的抽动症孩子同时伴有其他心理行为问题,常见的是: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
强迫障碍(OCD):反复思考、重复行为。
情绪与行为问题:焦虑、抑郁、易怒、攻击行为等。
专家提醒:“当孩子出现上述一种或多种‘奇怪’的表现,且反复发作、难以自控时,家长不应简单地将其归为‘坏习惯’而严厉批评。这非但无法解决问题,还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加剧心理负担,导致抽动症状恶化。”
三、科学应对:理解与干预是关键
一旦怀疑孩子可能患有抽动症,正确的做法是:
及时就医:前往正规医院的儿童发育行为科、儿童神经内科或儿童精神心理科进行专业评估和诊断。
营造宽松环境:家长要理解这不是孩子的错,做到“忽视症状,关注情绪”。不要提醒、不要责备,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
综合干预: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医生会制定个性化方案。轻症可通过心理行为干预(如习惯逆转训练)、改善生活环境来管理;中重度且影响日常生活的,则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配合药物治疗。
抽动症的表现多样,从简单的“挤眉弄眼”到复杂的“污言秽语”,都是孩子无法自主控制的神经信号“短路”所致。识别这些典型表现,是帮助孩子的第.一步。请记住,理解、接纳和科学的干预,是照亮孩子前行道路温暖的光。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能有效帮助孩子平稳度过疾病周期,回归正常、快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