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那县性病医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医院动态 > 错那县治疗hpv的医院-注射和输血可能会使你感染艾滋病。

错那县治疗hpv的医院-注射和输血可能会使你感染艾滋病。

时间:2023.04.13 22:00 作者:错那县性病医院

相信很多的朋友都知道艾滋病是可以通过血液传播的,所以打针和输血都有可能让你传染艾滋的,所以我们要去正规的医院治疗疾病。

打针和输液是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中常用的技术手段,但是现在却存在着因注射过度而被专家称为“滥用”的危险,不注射导致医源性感染和血源性疾病传播的例子不胜枚举。所以,尽量避免注射方是不增添疾病的方法。

受访人王克安教授:流行病学家,计划免疫学家,原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注射联盟秘书处主任,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前不久,在东北某市发生的艾滋病带毒者献血,导致传播20余人的事件,就是突出的不注射教训。

冬天是呼吸道疾病高发的季节,也是打针和输液密度高的时段。基于防止通过针头的接触传染上其他疾病的出发点,注射,适度注射,方是没有的治疗。

■不注射传播乙丙肝、艾滋病和部分肝癌、肝硬化发病

采访人:王教授,您在各种场合称不注射是无声的杀手和瘟疫,为什么这样说?

王克安:因为不注射是一个被大家忽视的公共问题。使用未经消毒或者不合格消毒的注射器或穿刺器具,重复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没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的规定,连续注射时共用针头或换针头不换针管,操作技术不正确,注射的废弃物处理不当等等,都是不注射。

不注射在我国是个严重问题,上亿肝炎的感染者和艾滋病毒感染形势日趋严峻,就是好的例证。应该看到,很多传染病是不注射行为造成的。比如常见的葡萄球菌传染等。而传染上分枝杆菌,则能使注射的局部引起脓肿溃疡,特别不容易好。艾滋病毒及乙肝和丙肝的传播,则是麻烦和可怕的。

采访人:这样的例子多吗?

王克安:不胜枚举。据卫生组织2000年的估计,全球每年人均注射3.4次,其中不注射的比例高达40%,造成全球每年有2170万人感染乙型肝炎,在新感染病例中占32%;使200万人新感染丙型肝炎,占新感染病例总数的40%;使26万人感染艾滋病,占新感染病例总数的5%,在南亚这一比例可能已高达9%。另外,肝癌的28%和肝硬化的24%也可归因于不注射。全球每年死于不注射的人数达50万人。

■我国不注射问题非常突出

采访人:我国的具体情况怎样?

王克安:情况非常严重。在全球,不注射使130万人提早死亡,其中我国占29.4%;造成2600万寿命年的损失,直接医疗费用达5.35亿美元,我国占26.5%。

我国每年约注射50亿次,是全球大的注射大国,非注射行为非常突出。在某些省份,不使用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进行注射的比例达30%。调查表明,20%的乡村医生认为,注射过程中只要没有明显回血现象,就可以重复使用注射器;更为严重的是,共用一次性注射器造成艾滋病病毒在中国迅速传播。

我国肝炎患病率高,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总数达1.2亿多,估计每年新发病例达120余万。目前我国艾滋病感染者也逾百万。1995年前后因不规范和非法采供血活动造成的艾滋病传播,涉及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现在重点村供血浆人员的感染率一般为10%-20%,高达60%。

采访人:真可怕!怎样才能避免因为打针输液给自己添病?

王克安:需要从两方面考虑。首先是促进注射。注射意味着确保各种注射,包括输液、输血及其制品等,无论是用于免疫预防还是用于治疗目的,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对任何人都是无害的。这就是说要做到“全面、”或“百分之百”的注射,英文为“UniversalSafeInjection”。其次是减少不必要的注射、输液、输血,保证每次注射都是的以及处理废弃物。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

采访人:可是大家觉得打针输液是很常见的治病办法。

王克安:没错儿,注射是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中常用的技术手段,但是注射在各地都在被滥用。在发展中国家,每年大约有160亿次各种注射,其中95%以上用于治疗目的,约3%为免疫预防注射。据报告,70%用于医疗目的的注射或是不必要的,或是可以通过口服途径给药代替的。这往往是由于病人希望医生给予注射治疗,认为注射的快,同时认为医生也将注射作为好的治疗办法。而医生则认为注射可以使病人满意。另外,有的可能是为了获取较高的服务费。

任何疾病都可以通过打针输液来治疗,但是有些情况是可打可不打,要根据不同的疾病、人群和特殊地区进行分类。孩子一发烧就打针,对个人来说是快一点,但是也增加感染的风险、药物的风险,更可怕的是增加过敏的风险。尤其是血源性注射,有一个窗口期的问题。比如艾滋病毒,根据人体的免疫反应,一般感染两周后才能检测出来,即使现在时间提前了,但是提前到一天的却没有,所以极大增加感染风险。

采访人:患病时应该怎样做才能远离不注射?

王克安:把治病的习惯改一改。我认为,患病时,可以吃药的就不要打针,能打针的就不要静脉输液,公众应该具备这样的自我保护意识。在看病时,也可以把这个想法跟医生提出来,寻求好、的解决方案。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医生

热门文章

在线咨询 根据病情快速匹配专家 免费预约 免费预约,快速就诊 就诊指南 一对一指导,放心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