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养生,夏至治病,夏至养生,三避三宜
时间:2022.06.21 10:25 作者:肖瘤医生互联网医院
时间:2022.06.21 10:25 作者:肖瘤医生互联网医院
夏至是24节气中的第10个,古人将夏至分为三候,《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初候,鹿角解:鹿属阳兽,夏至阴生,因感阴气,鹿角退落。二候,蝉始鸣:雄性知了,夏至之后,因感阴气,鼓腹而鸣。三候,半夏生:半夏喜阴,时至仲夏,临水而生,因此得名。
夏至为天地之间阳极转阴之时,古有云“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今天来聊一聊,夏至该如何正确养生!
夏至养生
此时天气炎热、雨水较多,环境中湿度大。身体易受“暑邪、湿邪、寒邪”侵犯,而引发各种问题。俗话说:“冬至养生,夏至治病”,一个安内,一个攘外。“热极而寒生,寒生百病重”,所以夏至养生,意义重大。日常生活应该遵循“三避”“三忌”“三宜”的原则。
夏至三避
1、避暑
夏至时节,天地之气化而为,对人体损伤极大,应当采取一定的避暑措施。
首先,不要长期在露天地曝晒,也不能要过度的劳动,应适当纳凉。
其次,因火暑之性开泄,出汗较多,体液损失严重。故应多饮水,以防体液脱失。
睡前用温热的水泡脚、泡澡,得以解热除乏。
2、避湿
《黄帝内经》有言:“湿气大来,土之胜也,寒水受邪,肾病生焉。”
夏至时节,也是湿土当令之时,天气多阴雨绵绵,应保持室内干燥。
此外,湿气通于脾,此时易出现脾虚。建议吃些扁豆、冬瓜、薏仁米等帮助“化湿”的食物。
3、避寒
《黄帝内经》有言:“寒气流行,邪害心火。”夏季为了散热,人的皮肤毛孔开泄。反而更容易受寒气侵袭,损伤心脏。
饮食方面不可贪凉,空调别开太低,尽量“热”着过,不要打破自然规律。
夏至三忌
1、食忌大热
《黄帝内经》里说:“凡是心脏有病,愈于长夏。”对于心脏有问题的人来说,夏季“防火”尤为重要。古人云:“火曰炎上”。凡是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食物,五行都属火。
夏至时节,尤其要注意家中。应禁忌热性的食物,日常穿着也不要太厚。
2、动忌大汗
传统养生学认为:“阳加于阴谓之汗。”出汗,需要阳气和阴精的共同参与。
夏季运动过量、出汗过多,就会损伤人体。过度出汗还会出现脱水、中暑等状况。
严重的,病邪透过出汗扩张的毛孔趁虚而入,对人体有百害而无一利。
3、卧忌贪凉
睡眠后,身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降低,Z易受寒气侵袭。《琐碎录》说:“卧不可当风。背受风则嗽,肩受风则臂疼。”睡梦中受寒,容易出现腹痛便稀,或浑身骨节、肌肉酸楚,故要避风而睡。
夏至三宜
1、晚睡早起
夏至时节,昼Z长而夜Z短,阳气极盛而阴气极衰。《黄帝内经》有言:“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起居调养,要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宜晚入睡,以弥补阴气的不足。宜早起床,以顺应阳气的充盛。中午不妨休息半个小时,整个夏天都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2、多食酸咸
古人言:“心主夏,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夏至为心火当令,心火过旺则克制肺金。人体出汗多,腠理发泄,饮食宜多食酸味。酸味起到收敛作用,防出汗过多,以固肌表。
3、情志疏泄
夏至是个阳气旺盛、万物生机活跃的节气。人们要顺应这一时令特点,精神上力避懈怠厌倦之心。心静则身安,一定要把自己的郁滞散发出去,让情志得到疏泄。只有这样,到秋天收敛的时候,才能收进东西。
肖瘤医生:https://xiaoliuyisheng.cn/html/zixun/1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