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一地发现一密接人员,行动轨迹公布!“德尔塔”未止,“拉姆达”又至,加强针要不要打?

发布时间:2021-12-03 14:55:00

今天下午,嘉兴海宁发布通告,寻找次密切接触者。

关于寻找次密切接触者的通告

2021年8月8日,我市接上级疾控部门协查通报,一名新冠肺炎病例的密切接触者(黄某)流入我市。市疫情防控办立即进行研判,并按规定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目前,黄某及部分次密切接触者(黄某的密切接触者)已按要求落实集中隔离管控措施。

8月8日晚,黄某首次核酸检测结果阴性。按照疫情防控有关要求,现通报该密切接触者黄某的相关轨迹,并寻找与其有密切接触的相关人员:

1.8月4日12:33黄某从台州市温岭高铁站,乘坐D3142次列车(11车15A座)于15:08抵达海宁高铁西站,期间与黄某同车厢的乘客。

2.8月5日19:23黄某从海昌路站进站,乘坐杭海城际铁路至长安东站,于19:55出站,期间在上述时间段乘坐城际铁路的乘客和上述站点活动的人员。

密切接触者不是确诊病例。请广大市民不信谣、不传谣。日常养成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保持安全社交距离等卫生习惯,不扎堆,少聚会,出入公共场所务必做好个人防护。同时,凡符合接种条件的市民,尽快前往就近接种点完成新冠病毒疫苗接种。

海宁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1年8月9日

德尔塔变异毒株带来的

全球疫情警报还未解除

一个名叫

拉姆达(λ)

的变异毒株又开始冒出头了

这种变异病毒自从2020年在秘鲁被发现后迅速传播,目前已经扩散至全球30多个国家,主要传播地为南美洲的7个国家: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墨西哥、阿根廷、秘鲁和智利。

除南美地区外,包括美国、日本、加拿大、德国、西班牙、以色列、英国和津巴布韦等国,均已报告发现拉姆达毒株的感染病例。

截至北京时间8月9日,美国已有

1060

例感染拉姆达毒株的新冠肺炎病例。日本方面也确认了首例感染病例:一名女性8月7日在东京羽田机场的检疫站被发现感染了拉姆达。

拉姆达变异毒株的感染症状与新冠病毒的常见症状相同,例如咳嗽、发烧、味觉丧失、嗅觉丧失、身体疼痛和气促。

目前,拉姆达在南美国家的传播率尤高。在智利,每三个新增新冠确诊病例中,就有一个感染了拉姆达变异毒株。在秘鲁,拉姆达传染的病例更是占据了新增病例的约81%。

日本研究者认为,从目前获得的数据显示,拉姆达变异毒株具有更高的传染性,并可能降低新冠疫苗的有效性。

同时,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拉姆达变异毒株列为“关注变种”(Variants

of

Interest,简称VOI),意为已在多国发现,可以引起社区传播的变异毒株。

虽然目前德尔塔变异病毒仍然是防疫策略的第一目标,但传染病专家表示,必须密切关注拉姆达接下来的传播,各国研究人员也在研究拉姆达的病毒学特征和进化特征。

面对来势汹汹的

“拉姆达”毒株

人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专家表示:战胜新冠病毒及变异毒株的希望在于大规模接种疫苗。此外,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手段仍是必要的。不能让病毒在人群中失控地传播,这样才能降低基因突变的发生率。

在接种疫苗的基础上

个人是否有必要进行

加强针的注射

进一步提高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力呢?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邵一鸣表示,目前看来,所有的疫苗在接种之后,抗体水平都会随着时间慢慢下降。但是接种者的免疫记忆仍然存在,即使被病毒感染了,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刺激起很强的记忆反应,抗体会大幅度上升。加强免疫,各国都在进行研究,

现在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显示,需要对全人群都进行第三剂的疫苗接种。

初步观察,

已完成免疫接种一年以内的普通人群,是暂时没有必要进行加强针接种的。但是对完成免疫超过6—12个月,并且免疫功能较弱的老年人和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以及因工作需要去高风险地区工作的人员、在国内从事高暴露风险职业的人群,是否有必要开展加强针,以及什么时间开展加强针的接种,我国正在进行研究。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表示,目前我们国家在疫苗接种的过程中,

不同技术路线的疫苗是不能进行替换的,也就是说,首针接种了两针次的灭活疫苗,后续就要用灭活疫苗来完成。如果首针接种了三针次的重组新冠病毒疫苗(CHO细胞),后续的第二针、第三针,也只能用重组新冠病毒疫苗(CHO细胞)来完成。

假如存在特殊情况,导致无法用同一个企业的同一个品种的疫苗来完成接种,那么后续可以用不同厂家生产的相同技术路线的疫苗来完成后续的接种。接种疫苗之后,戴口罩、保证社交距离和勤洗手等个人的防护措施也千万不能忘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