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乳素是一种由垂体前叶分泌的蛋白质激素,主要作用于乳腺促进乳汁分泌,同时参与生殖调节、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理功能。
1、结构特征
催乳素属于单链多肽类激素,由199个氨基酸组成,分子结构与人生长激素相似。其分泌受下丘脑多巴胺抑制性调控,当多巴胺水平降低时,催乳素分泌增加。这种结构特性使其能与乳腺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激活下游信号通路。
2、分泌特点
催乳素呈现脉冲式分泌和昼夜节律变化,睡眠期间分泌量显著增高。妊娠期雌激素水平上升会刺激垂体前叶催乳素细胞增生,导致血清催乳素水平逐渐升高,为产后哺乳做准备。哺乳时婴儿吸吮动作通过神经反射进一步促进催乳素释放。
3、生理功能
除促进乳腺发育和乳汁合成外,催乳素还参与黄体维持、抑制促性腺激素分泌等生殖调控。在男性中可增强睾丸间质细胞对促黄体生成素的敏感性。近年研究发现其还具有调节水盐代谢、参与应激反应、影响免疫功能等广泛作用。
4、病理关联
垂体催乳素瘤是最常见的功能性垂体肿瘤,可导致闭经溢乳综合征或男性性功能障碍。甲状腺功能减退、慢性肾功能不全等系统性疾病也可能引起继发性高催乳素血症。部分抗精神病药物通过阻断多巴胺受体诱发药物性高催乳素血症。
5、检测意义
催乳素检测是评估闭经、不孕、异常泌乳等症状的重要指标。采血需在安静状态下进行,避免应激性升高干扰结果。对于轻度升高的病例,需重复检测并结合垂体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因。溴隐亭等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是治疗高催乳素血症的首选药物。
备孕或哺乳期女性出现乳汁异常分泌时,应及时检测催乳素水平。日常生活中应避免过度挤压乳房刺激,保持规律作息减少应激因素。若确诊高催乳素血症,需遵医嘱规范用药并定期复查垂体磁共振,观察肿瘤变化情况。饮食上可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B6的食物如香蕉、坚果等,有助于调节催乳素分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