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细胞病毒感染通常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体液传播,主要有母婴垂直传播、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器官移植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等途径。巨细胞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感染后可能长期潜伏在人体内,免疫力低下时易复发。
1、母婴垂直传播
孕妇感染巨细胞病毒后,病毒可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导致先天性感染。分娩过程中,胎儿接触产道分泌物也可能被感染。哺乳期母亲乳汁中含有病毒时,可通过母乳喂养传播给婴儿。先天性感染可能引起胎儿发育迟缓、听力损失或神经系统损伤。孕期定期产检有助于早期发现感染。
2、性接触传播
巨细胞病毒存在于精液、阴道分泌物等体液中,性行为是成人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使用安全套可降低传播风险。免疫功能正常者感染后多无明显症状,但病毒会长期潜伏在唾液腺、肾脏等组织中。有多个性伴侣或未采取保护措施的人群感染风险较高。
3、血液传播
输入含有巨细胞病毒的血液或血制品可能导致感染,现代血库已普遍开展病毒检测,这种传播方式已较少见。器官移植受者因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感染风险显著增加。医护人员接触感染者血液时应做好防护,避免针刺伤等职业暴露。
4、器官移植传播
接受巨细胞病毒阳性供体的器官或骨髓移植时,可能发生原发感染或再激活感染。移植后常规进行抗病毒预防治疗,定期监测病毒载量。供受体血清学不匹配时感染风险最高,可能引起移植器官功能异常或全身播散性感染。移植前进行供受体血清学筛查很重要。
5、密切接触传播
家庭成员或托幼机构中,通过共用餐具、亲吻等密切接触可能传播病毒。儿童感染后可通过唾液、尿液长期排毒,成为重要传染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共用餐具可减少传播。免疫功能低下者应避免与排毒期儿童密切接触。
预防巨细胞病毒感染需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感染者体液。孕妇、免疫功能低下者等高危人群应定期体检。目前尚无疫苗可用,感染后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更昔洛韦注射液、缬更昔洛韦片、膦甲酸钠注射液等抗病毒药物。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有助于维持免疫力,减少病毒再激活。出现持续发热、视力模糊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