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中胶体渗透压是由什么构成
发布时间:2025-06-23 11:30:00
发布时间:2025-06-23 11:30:00
血液胶体渗透压主要由血浆蛋白构成,其中白蛋白贡献约75%-80%,球蛋白与纤维蛋白原分别占15%-20%和5%。渗透压维持依赖血浆蛋白浓度、分子大小及电荷特性。
白蛋白作为最小分子量的血浆蛋白,数量占比最高35-50g/L,其分子表面带有大量负电荷,能有效吸附水分子。每1g白蛋白可维持约18mmHg渗透压,肝功能异常时合成减少会导致渗透压显著下降。
α、β、γ球蛋白通过协同作用维持渗透压,虽分子量较大16-90万道尔顿,但免疫球蛋白如IgG在炎症反应时浓度升高,可补偿部分渗透压损失。慢性感染患者球蛋白比例可升至25%以上。
纤维蛋白原分子量高达34万道尔顿,虽浓度仅2-4g/L,但在凝血过程中转化为纤维蛋白时会释放小分子肽段,短暂提升局部渗透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其消耗可导致渗透压失衡。
血浆蛋白所带负电荷能通过吉布斯-唐南效应吸引钠离子等阳离子,形成双电层结构。这种电荷屏障可使实际渗透压比理论值高10-15mmHg,低蛋白血症时该效应减弱。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隙构成分子筛,允许小分子物质自由通过但截留大分子蛋白。当肾小球基底膜损伤或静脉高压时,蛋白漏出会降低有效渗透压,引发组织水肿。
维持正常胶体渗透压需保证每日60-80g优质蛋白摄入,优先选择鱼类、蛋清等生物价高的食物。肝硬化患者可补充支链氨基酸制剂,避免剧烈运动后血浆浓缩造成的假性升高。定期检测前白蛋白能更敏感反映蛋白代谢状态,水肿患者需监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与血清蛋白电泳。静脉输注人血白蛋白的指征为血清白蛋白低于25g/L伴顽固性腹水,需严格掌握浓度与输注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