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哪10个方格

发布时间:2025-06-22 16:30:00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通常采用显微镜下人工计数法,观察血涂片中10个视野的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并取平均值。计数方法主要涉及血涂片制备、染色处理、显微镜观察、视野选择、细胞识别五个关键步骤。

1、血涂片制备:

采用毛细血管血或静脉血,将血液滴在载玻片一端,以30-45度角推片形成均匀血膜。血膜厚度需适中,过厚会导致细胞重叠影响计数,过薄则细胞分布稀疏。推片后需在空气中自然干燥,避免加热或吹干造成细胞形态改变。

2、染色处理:

常用瑞氏-吉姆萨复合染色法,染色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染液需新鲜配制,pH值维持在6.8-7.2之间。染色后需用缓冲液冲洗,去除多余染液。染色质量直接影响细胞核与颗粒的显色效果,嗜酸性颗粒应呈现鲜红色。

3、显微镜观察:

使用油镜100倍物镜观察,先低倍镜定位血涂片体尾交界处。该区域细胞分布均匀且形态完整。调节聚光镜和虹彩光圈,保证视野亮度适中。每个视野直径约0.2毫米,需系统性地移动载物台避免重复计数。

4、视野选择:

选择血涂片体尾交界处10个非重叠视野。视野间距应大于视野直径,避免相邻视野重叠。计数区域应避开血膜边缘和末端,这些区域细胞分布不均。每个视野需完整扫描,包括边缘部分。

5、细胞识别:

嗜酸性粒细胞直径约12-17微米,胞质内含粗大鲜红色颗粒,核常分2-3叶。需与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区分。计数时只统计完整细胞,破碎细胞不计入。异常形态细胞需单独记录。

日常检测中需注意采血时间选择,建议在早晨空腹状态进行,避免进食或剧烈运动影响结果。操作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熟悉细胞形态特征。实验室应定期进行质控,包括染色液效价验证、显微镜校准、人员比对等。血涂片制备后应在1小时内完成染色,避免细胞退变。计数结果异常时应重复检测,必要时采用自动化血细胞分析仪复核。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