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糖尿病有哪些类型 须知糖尿病主要分为四种

发布时间:2022-03-29 19:00:00

今年的11月14日是第15个联合国糖尿病日。糖尿病已不再是成年人的专利,如今的“小糖人”越来越多了,甚至年仅几岁的宝宝都会患上糖尿病,原因是什么呢?如何预防呢?今天育苗通来告诉你。

儿童糖尿病有哪些类型?

糖尿病主要分为四种:I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I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妊娠糖尿病和其他类型糖尿病。儿童糖尿病主要是I型糖尿病和II型糖尿病。“小糖人”越来越多,这是什么原因?

I型糖尿病:

所占比例较低,在我国还不到5%,主要发生在儿童。一些因素可促发遗传性易感机体产生自身免疫反应,从而敌我不分的破坏胰岛β细胞,破坏了的胰岛β细胞不能分泌胰岛素,引起体内胰岛素绝对不足,引起血糖升高,必须注射胰岛素治疗。促发因素如病毒感染(风疹病毒、腺腮炎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化学物质(链尿菌素、四氧嘧啶等)。

II型糖尿病:

所占比例高,在我国达90%以上,主要发生在中老年成人,但随着儿童肥胖症的增多,儿童II型糖尿病越来越多。II型糖尿病患者通常自己能够分泌胰岛素,但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或无法妥善使用。II型糖尿病患者通常是吃得太饱,动得太少,发生超重肥胖,脂肪细胞太大,对胰岛素产生了抵抗,引起胰岛素相对不足,血糖就会升高。机体为了调节血糖下降到正常水平,胰岛素加紧分泌,最后胰岛衰竭了,血糖就会持续升高。小胖墩的增多是“小糖人”增多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有哪些严重危害?

糖尿病的危害来自于它的并发症。糖尿病常伴有脂肪、蛋白质代谢异常,如果控制不好,长期的高血糖会伴发越来越多的并发症,以下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

(1)心脑血管疾病,引起中风、心衰、心绞痛、心梗;

(2)糖尿病肾病,可致下肢浮肿、肾功能不全、肾衰

(3)视网膜病变,可致视力下降、失明。视网膜病变是成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

(4)下肢血管病变,可致下肢缺血性溃疡,间歇性跛行

(5)糖尿病足,可致足溃疡或坏疽,严重时可致截肢。

如何早期发现身边的“小糖人”?

糖尿病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而体重反而减轻;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酮症酸中毒,儿童以酮症酸中毒起病情况多见,通常表现为厌食恶心、呕吐和腹痛,有的孩子可能出现局部疼痛,类似于阑尾炎或者其他腹部病变,这种情况首次发病往往很容易误诊。因此,家长尤其有糖尿病家族史家庭的家长,如发现孩子有以下情况,应立即带孩子去医院测一下血糖,看看是否患上了糖尿病。

(1)少气无力,容易感染。活泼好动的孩子突然在一段时间精神萎靡,不爱运动了,老是待在家中。身上的伤口出现反复感染,长久不能愈合。

(2)频繁腹痛和呕吐。孩子出现厌食恶心、呕吐和腹痛,或出现类似于阑尾炎或者其他肠胃疾病局部疼痛。

(3)饭量大增,却体型消瘦,体重明显下降。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期,体重应该连续稳定上升,但突然出现体重下降情况,明显消瘦。

(4)常感口渴,频繁喝水。在一段时期内孩子有频繁口渴情况,甚至夜间多次起床喝水,同时出现频繁小便现象,还有不尿床的孩子多次出现尿床现象。“小糖人”越来越多,这是什么原因?

如何预防儿童糖尿病?

培养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1

在日常生活中,合理膳食最重要。一日三餐食物如何搭配是个科学问题,但对孩子而言,总的原则是一天吃进的食物中所包含的营养素不仅要满足正常活动的需要,还要满足生长发育需要。因此,孩子膳食要荤素合理搭配,主食粗细合理搭配。要培养孩子不挑食、不偏食、平衡膳食的好习惯,培养孩子少食高热量食物(如洋快餐类食品),选择富含优质蛋白、高纤维素(蔬菜)的食品,如选择新鲜蔬菜、水果、奶类、蛋类、豆及豆制品、瘦肉、脂类、鱼类、杂粮,以防超重和肥胖;如果外出吃饭,要选择一些新鲜的食品以及少油煮食的绿色饭店,尽量不要喝汽水、甜品等高糖食品。另外,宝妈妊娠期要注意合理摄入营养,避免生出一个肥胖儿,宝宝出生后坚持母乳喂养并合理添加辅食。

培养孩子良好的运动习惯

2

培养孩子热爱运动的良好习惯,运动可以促进消化而且可以消耗多余热量。对儿童、青少年来说,父母及亲属的督促、监督和鼓励尤为重要,平时家长可以参考少年儿童(7~14岁)标准体重法来判断宝宝是否超重,家长一旦发现孩子超重就要引起足够重视,要鼓励儿童青少年运动锻炼,避免肥胖,平时要监督孩子少花时间在看电脑、电视或玩电子游戏上,要鼓励他们每天活动一小时,运动内容可以是他们自己喜欢的活动,比如散步、游泳、骑自行车、跳舞等,这样才有利于预防儿童和青少年中的Ⅱ型糖尿病的发生。

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

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孩子遭受病原微生物感染,培养勤洗手、勤换衣、勤晒被、喝开水、吃熟食、尽量避免去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尽量远离二手烟、三手烟的危害,同时保证充足睡眠。接种疫苗是预防感染疾病最有效的措施。有疫苗可防的疾病要积极主动的接种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