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红蛋白浓度低于120克每升时通常可以诊断为贫血。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或血红蛋白数量减少,导致血液携氧能力下降的一种病理状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成年男性血红蛋白低于130克每升,成年非妊娠女性低于120克每升,妊娠女性低于110克每升即可诊断为贫血。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负责运输氧气的重要蛋白质,其浓度降低会导致组织器官供氧不足。轻度贫血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疲劳或面色苍白,随着程度加重可出现心悸、气短、头晕等症状。长期严重贫血可能影响心脏功能,甚至导致贫血性心脏病。不同人群贫血的诊断标准存在差异,儿童和老年人的参考范围也有所不同。婴幼儿由于生长发育特点,血红蛋白正常值随年龄变化较大。老年人可能因慢性疾病或营养吸收问题更容易出现贫血。
贫血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缺铁、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慢性疾病、遗传性疾病等。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类型,与饮食中铁摄入不足或慢性失血有关。溶血性贫血可能由遗传因素或自身免疫问题导致。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引起的贫血通常较为严重。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也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明确贫血类型需要进行血液学检查,包括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铁代谢指标等。针对不同类型的贫血,治疗方案差异较大。
贫血患者应注意均衡饮食,保证富含铁、维生素B12和叶酸的食物摄入。红肉、动物肝脏、深绿色蔬菜、豆类等都是良好的铁来源。维生素C有助于铁的吸收,可与含铁食物一同食用。茶和咖啡中的多酚类物质可能抑制铁吸收,应避免与补铁剂或含铁食物同时食用。长期素食者需特别注意维生素B12的补充。贫血症状明显或持续加重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服用补血药物。医生会根据具体病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可能包括口服铁剂、维生素补充或针对原发病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