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症可通过妇科检查、超声检查、磁共振成像、血清CA125检测、宫腔镜检查等方式确诊。诊断需结合临床症状与影像学特征,常见检查手段有经阴道超声、盆腔MRI等。
1、妇科检查:
双合诊检查可发现子宫均匀性增大、质地变硬,月经期检查时子宫压痛明显。典型表现为子宫呈球形增大,但需注意与子宫肌瘤鉴别。约35%患者伴有子宫活动度降低,部分患者可触及骶韧带增厚或触痛结节。
2、超声检查:
经阴道超声是首选筛查方法,特征表现为子宫肌层增厚、回声不均,可见肌层内囊性暗区。三维超声能更清晰显示病灶范围,诊断准确率达80%以上。多普勒超声可见病灶周边血流信号增强,肌层内出现"栅栏样"血流信号。
3、磁共振成像:
盆腔MRI对深部病灶诊断价值最高,T2加权像可见子宫结合带弥漫性增厚>12mm,肌层内出现高信号病灶。该检查能准确评估病灶范围,鉴别子宫腺肌症与肌瘤,术前评估准确率超过90%。
4、血清CA125检测:
约60%患者血清CA125水平轻度升高通常<100U/ml,可作为辅助诊断指标。但需注意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肿瘤等疾病鉴别。CA125水平与病灶范围呈正相关,可用于监测治疗效果。
5、宫腔镜检查:
可直接观察子宫内膜情况,排除子宫内膜息肉等病变。典型表现为子宫腔变形、内膜呈波浪状起伏。联合镜下活检可提高诊断准确性,但无法评估肌层浸润深度,需结合影像学检查。
确诊子宫腺肌症后,建议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月经期可使用暖水袋缓解腹痛。饮食宜选择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亚麻籽,减少红肉及高脂饮食摄入。适度进行瑜伽、游泳等低强度运动有助于改善盆腔血液循环,但应避免剧烈运动加重痛经。每3-6个月复查超声监测病情变化,出现经量骤增或严重贫血时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