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军建医院孙志领主任科普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病理机制!
时间:2025.04.30 14:05 作者:成都军建医院
时间:2025.04.30 14:05 作者:成都军建医院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一种神经性疼痛,通常发生在带状疱疹皮疹愈合后。它是带状疱疹常见且痛苦的并发症之一,其疼痛表现为剧烈的灼烧感、刺痛、麻木或电击感,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根本原因在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对神经的损害。初次感染水痘后,病毒会通过血液传播至神经系统,潜伏在神经根的神经节内。当免疫系统受到某种因素的抑制时,病毒可能会重新激活,并沿着神经纤维向外传播,引发带状疱疹的皮肤损害。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病理机制主要涉及神经损伤后的异常传导现象。病毒感染会导致神经根和周围神经的炎症,进而引发神经的损伤。受损的神经纤维不能有效地传导正常的信号,而是错误地将疼痛信号传递到大脑,导致疼痛的持续存在。这种痛感通常会集中在带状疱疹皮疹曾出现的区域,患者可能会体验到灼热、刺痛、麻木等不适感。
此外,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还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过度激活有关。在长期的疼痛信号输入下,大脑的疼痛处理系统可能会发生变化,导致神经元的敏感性增加,从而加重痛感。这种现象被称为“中枢敏化”,它使得患者对疼痛的耐受性显著下降,疼痛的感知更加强烈和持久。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机制还涉及免疫反应的变化。尽管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通常发生在免疫系统较为弱化时,但一些患者即使免疫系统恢复正常,疼痛仍可能长期存在。这是因为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可能会加重神经损伤,进而导致持续性神经痛。
总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一种由神经损伤引起的长期疼痛,其病理机制复杂,涉及病毒感染、神经损伤和免疫反应等多个因素。通过了解这些机制,患者可以更好地认识疾病,及早识别并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从而减轻症状,促进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