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让大姨妈同步?
时间:2023.11.01 17:11 作者:扶风县妇科医院
时间:2023.11.01 17:11 作者:扶风县妇科医院
1971年心理学家MCCClintock在著名的科学期刊《自然》中(Nature)我发表了自己的研究,说住在同一个房间的女性月经周期会更近。她选择了一所女子大学的135名住校生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室友组、密友组和随机组。亲密相处半年后,McClintock分组统计了他们的月经来潮日(即月经天),发现室友组和密友组的来潮日间隔从7-10天变为3-7天,周期越来越近。随机组的时间间隔分别为6-14天和5-15天,基本保持不变。基于其它哺乳动物中的类似现象,如老鼠的“Whitten效应”(雄性老鼠释放的费洛蒙可以同步雌性老鼠的发情期),Mc费洛蒙很可能是Clintock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这一研究结果引发了大规模的讨论,这种月经周期接近的现象也被称为“McClintock效应”。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许多科学家研究了这一现象,其中许多人得到了“Mc结果与Clintock效应相一致,研究范围涵盖姐妹、同事甚至同性恋夫妇。这些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也基本参考MC当年Clintock的做法,即在一段时间内统计女性来潮日之差。
尽管许多研究结果表明“Mc“Clintock效应”的正确性,但也有一些研究表明,没有明显的月经同步现象。此外,多年来,其原因一直无法确认,后续研究方法的指导和进化意义不明确。”Mc问号是Clintock效应的正确性。
生理周期与费洛蒙有关吗?
问题一:神奇神秘的费洛蒙,我用什么来“嗅”你?
在各种月经同步研究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捕捉到一个关键词——费洛蒙,它被认为是“McClintock效应的主要原因。
费洛蒙实际上是一种信息素(pheromone)音译,也叫外激素。1959年,德国生化学家Peter瑞士昆虫学家Karlson和MartinLuscher共同创造了这个词,并将其定义为“被同一物种的其他个体接收并影响其生理或行为的物质”。
信息素有很多种,其中著名的是数字信息素。许多昆虫释放性信息素来吸引异性,一些兰花模拟雌性黄蜂的性信息素来吸引雄性传粉。目前,许多研究认为性信息素的识别主要与犁鼻器有关(vomeronasalorgan,VNO)它是相关的,而不是通过嗅觉上皮识别。许多哺乳动物都有犁鼻器,如大象、老鼠等,它们的行为也被证明会受到信息素的影响——然而,人类没有犁鼻器。
于是神奇的费洛蒙在人类面前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虽然人类汗腺(尤其是腋窝)可以分泌性费洛蒙,如雄二烯酮和雄甾烯醇,但长期以来,我们能否接收这一信号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人类行为和生理系统的复杂性使研究更加困难,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费洛蒙被明确证明对人体有效。这样的争议使得一直推测费洛蒙经期同步更加不确定。
1998年MC为了证明生理周期与费洛蒙有关,Clintock发表了一项研究。她分别收集了卵泡期(排卵前)和黄体期(排卵后)腋下9名女性的汗液提取物,然后涂抹在20名女性的上唇上(估计这20个女孩在来之前拿了很多补贴……)。除了被要求在6小时内不要洗脸,所有参与者的生活都是一样的。因此,卵泡期汗水使参与者提前来潮,而黄体期汗水使参与者推迟来潮,结合卵泡期体内激素促进排卵,黄体期体内激素抑制排卵,McClintock认为,这一结果证明,不同时期释放的费洛蒙会影响他人的生理状况。但是这个结论有点弱,提前和推迟的天数(2天左右)有点少,甚至和月经长度的波动差不多——这个MCClintock本人也不得不承认。
经期同步现象的研究方法存在许多问题
问题2:研究方法有很多问题
1992年,名叫H.Wilson的科学家发表了一篇文章,系统地详细分析了多年来月经同步研究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提醒我们,这些问题给研究结果带来了巨大的误差,可能误导了我们。”Mc对Clintock效应的理解。
首先,他指出,之前的月经同步研究是基于一个模糊而看似合理的假设,即“当随机比较两名女性的时间间隔时,差异是随机分布的”。但Wilson用计算证明,即使你什么都不做,也要找出几个打不过八竿子的女人,比较月经来潮日的间隔。由于每个人的周期长度不同,大约一半会趋于同步,尤其是实验人数少,统计时间短的时候。大多数月经同步研究具有样本量小、持续时间短的特点。
其次,比较潮日间隔时,如何选择日期也会使结果大不相同。假设女性A的月经周期长度为28天,她在天、第29天和第57天来潮;女性B5天、第45天、第75天,月经周期长度为30天。如何判断他们的月经周期是同步还是分离?如果将女性A的次和第二次月经时间与女性B进行比较,会发现前一次相差14天,后一次相差16天,趋于分离;如果将女性A的第二次和第三次月经时间与女性B进行比较,则变成:前一次的差异14天,下一次相差12天,趋于同步。同样的数据得出相反的结论,一不小心就陷入了数学陷阱。
此外,Wilson发现,许多实验人工排除了不符合实验设计的参与者或数据。一些实验参与者在实验中月经不调(据统计,人数比例约为25%)。与其他人不同,研究人员会在统计中删除这些数据,这无疑损害了研究的客观性。
根据自己分析的研究误差,Wilson逐一分析和计算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月经同步结论,发现这些研究结果基本上变成了“无明显月经同步现象”。Wilson还提出了一些优化实验的方案,如延长试验时间、增加样本数量等。
Wilson的文章发表后,对月经同步结论的研究大幅减少,这也表明他的分析确实发现了问题,并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更加谨慎和严格的想法和方法。之后,提出了其他月经同步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例如,在收集数据时,参与者可能会每隔一段时间回忆一次来潮日期;McClintock涂抹汗液提取物时,1998年的研究没有达到单盲或双盲。
月经同步现象的演变意义在哪里?
问题3:进化的意义在哪里?
上面提到了老鼠的“Whitten效应”。雄性老鼠释放的费洛蒙可以同步雌性老鼠的发情期,对老鼠的繁殖具有积极意义:当雌性老鼠一起准备时,雄性老鼠可以一次“广泛播种”,降低生育成本。因此,有些人认为月经同步的演变意义相似,为这一现象提供了解释,即在古代一夫多妻的生活方式下,女性月经同步有助于提高繁殖效率,避免男性“找错人”浪费体力。
然而,也有不同的观点。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如果月经同步,不利于繁殖,因为它会引起女性之间的竞争,浪费部分生育能力,降低繁殖效率;女性排卵期的变化会使女性更难被男性控制,使她们在选择男性时有更多的选择,更有可能生下更好的后代。
提出“Mcclintock效应”的Mcclintock本人认为月经同步没有效果,但偶尔在进化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是巧合。在进化意义上的讨论可以促进人们从多个角度思考,但从未为月经同步提供直接证据。
经期同步研究一路争议不断,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定论。正反两方的科学家都没有证据证明月经同步是否存在,是否与费洛蒙有关。然而,他们都同意费洛蒙的研究对人类具有重要意义。这种神奇的东西可能会打开人类从未意识到的新感官和我们从未探索过的新领域。经过大胆的猜测,在不断假设建立推倒再建立的循环中寻求真知才是应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