蒌蒿和芦蒿的区别

发布时间:2025-04-22 08:06:32

蒌蒿与芦蒿是同一种植物的不同名称,均指菊科蒿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学名Artemisiaselengensis,区别仅在于地域性称呼差异。

1、植物学特征:

蒌蒿与芦蒿在植物学分类上完全一致,具有相同的形态特征。茎直立,高度可达1.5米,叶片羽状深裂,背面密布白色绒毛。花期8-10月,头状花序排列成圆锥状,瘦果椭圆形。地下根状茎发达,是营养繁殖的主要器官。

2、地域称呼差异:

长江中下游地区多称芦蒿,江苏南京、湖北武汉等地常用此名。北方部分地区如河北、山东则习惯称蒌蒿。这种差异源于方言习惯,与植物特性无关。在中国植物志等权威文献中统一采用"蒌蒿"作为正式中文名。

3、食用价值:

嫩茎叶是春季常见野菜,含维生素C、胡萝卜素及钙、铁等矿物质。南京传统做法包括芦蒿炒香干、清炒芦蒿等。湖北地区常用蒌蒿茎拌腊肉,具有特殊清香。食用前需沸水焯烫去除部分草酸,避免影响钙质吸收。

4、药用功效:

全草可入药,性凉味甘,具有利胆退黄、清热解毒功效。现代研究显示其含有的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民间常用鲜品捣敷治疗疮痈肿毒,煎水内服辅助治疗黄疸型肝炎。需注意孕妇慎用。

5、栽培要点:

喜湿润环境,多生长在河滩、沟渠旁。人工栽培选择疏松肥沃土壤,春季分株繁殖成活率高。保持土壤湿度是关键,干旱会导致茎秆纤维化。采收期以茎高20-30厘米为佳,过老影响口感。冬季地下根茎可自然越冬。

日常食用建议选择茎秆翠绿、叶片新鲜的嫩芽,避免采收污染水域生长的植株。烹饪时急火快炒保持脆嫩口感,搭配豆制品或肉类可提高蛋白质利用率。药用需遵医嘱控制剂量,连续服用不宜超过两周。适量运动有助于促进野菜中膳食纤维的消化吸收,但肠胃敏感者应注意摄入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