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养VS锻炼,36383名老人生活数据告诉你真相!

发布时间:2024-08-23 15:40:07

退休后,有了闲暇的时间,许多老年朋友都选择通过锻炼来保持健康。然而,这样的生活方式是否真的适用于所有人?赵大叔今年65岁,年轻时喜欢运动,退休后更是加入了小区的暴走团,每天走上几万步。不幸的是,几年下来,他的膝关节开始出现问题,医生建议他减少运动、以静养为主。这让赵大叔困惑不已,难道运动真的有害吗?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生命在于运动,还是在于静养?

生命在于运动:科学数据支持

锻炼的好处已经被大量的科学研究证明。《新英格兰杂志(BMJ)》上的一项研究对36383名平均年龄62.6岁的受试者进行了5.8年的随访,结果显示,每天进行6.25小时走路、做饭等轻度锻炼或是24分钟的中高轻度锻炼,与过早死亡风险下降50~60%相关。即便是每天只进行1小时的做饭、刷碗等轻度锻炼,也与死亡风险下降40%相关。而那些久坐的群体,每天坐9.5小时的风险则提高了两倍。

JAMA子刊上另外的一项研究也指出,老年人适当地进行散步、慢跑、打球等运动,均可以显著降低死亡风险。相较于不运动的人,每周进行7.5~15个代谢当量小时的体力活动,可以让全因死亡风险下降13%。其中跑步和打球的效果尤为显著,分别能降低15%和16%的死亡风险。即便是运动量较少的老年人,死亡风险也比完全不活动的人降低5%。

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指南也明确指出,健康的成年人每周至少要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或75分钟高强度的有氧运动,每天行走7000~10000步相当于中等强度身体活动20~50分钟。

静养同样重要:如何修养身心

运动虽然对身体健康有诸多益处,但静养同样不可忽视。修身和养性其实并不矛盾。修身是指通过运动锻炼血管、心肺功能以及肌肉;养性则是养我们的性格和心灵。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更好的健康效果。

很多老中医也主张“动静结合”。国家级名老中医陈彤云教授在70多岁时开始走路锻炼,每天保持5000步的运动量,到90岁时,根据自身情况将步数减少到3000步。而在运动的同时,她也非常注重内心的修养,认为二者缺一不可。

如何找到运动与静养的平衡?

既然运动和静养都各有其重要性,那么老年人群应该如何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平衡点呢?

首先,需要根据个人体质制定适合的运动计划。对于赵大叔这样的情况,暴走几万步显然是超出了膝盖的承受能力。不妨将高强度的运动调整为低强度但长时间的活动,如每天步行3000到5000步,加上适量的伸展运动,以减轻膝关节的负担。

其次,重视静养,强调休息和心灵的安宁。在机械性运动过度导致身体负担加重时,可以选择一些轻柔、舒缓的活动,如太极、冥想等,这样既能活动身体,同时也能放松心灵,减轻压力。

最后,规律、均衡的生活方式是最重要的。无论是锻炼还是静养,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或长期静坐。早睡早起、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心情愉快,这样的生活方式才是健康长寿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