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霉变主要由储存环境潮湿、收获时含水量过高、储存容器不密封、虫害损伤以及运输过程中受潮等原因引起。霉变玉米可能产生黄曲霉毒素等有害物质,食用后存在健康风险。
1、储存环境潮湿
玉米在相对湿度超过百分之七十的环境中容易滋生霉菌。潮湿环境会加速玉米中水分的吸收,为霉菌生长创造条件。建议将玉米储存在干燥通风处,可使用生石灰或干燥剂辅助除湿。
2、收获时含水量过高
玉米收获时籽粒含水量若超过百分之十四,在储存过程中极易发生霉变。农民应在玉米充分成熟后采收,并经过晾晒使水分含量降至安全标准以下。现代化农业中可使用烘干设备进行脱水处理。
3、储存容器不密封
使用破损或未完全密封的容器储存玉米,会导致外界湿气和微生物侵入。建议选择食品级塑料桶或金属容器存放,确保密封性能良好。传统方法中可在容器底部铺撒草木灰吸收多余水分。
4、虫害损伤
玉米象甲等害虫啃食会造成玉米粒表面破损,为霉菌侵入提供通道。虫害防治需在储存前彻底清理仓库,必要时可使用符合标准的防虫药剂。物理防治方法包括低温储存或充氮气调技术。
5、运输过程中受潮
运输环节若遇雨雪天气或包装破损,玉米易受潮霉变。长途运输应使用防雨篷布覆盖,集装箱运输需检查密封性。运输到货后应及时拆包检查,发现受潮立即摊开晾晒或做其他处理。
预防玉米霉变需要从种植到消费的全链条管理。选择抗病品种,适时收获,严格控制含水量。储存期间定期检查温湿度,发现霉变立即隔离处理。霉变玉米不可食用也不宜饲喂家畜,建议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日常购买玉米时应选择颗粒完整、色泽均匀的产品,避免购买价格异常低廉的玉米。若发现玉米有霉味或异常颜色,应立即停止食用。合理储存的家庭玉米建议在六个月内食用完毕,夏季高温季节更需注意防潮防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