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与皮肤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肠道菌群失调与中医脾胃功能失常在银屑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当西医“肠道菌群失调”理论与中医“脾胃论治”相结合,便能深入阐释银屑病症状的关联与进展机制。
从西医角度来看,肠道菌群是人体重要的微生态系统,维持着免疫平衡与代谢稳定。银屑病患者常存在肠道菌群失调,有益菌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减少,而条件致病菌增多。这种失衡会破坏肠道黏膜屏障,使内毒素等有害物质入血,激活免疫系统,释放IL-17、TNF-α等炎症因子,进而诱发或加重皮肤炎症反应。初期患者可能出现散在红斑、鳞屑,随着菌群失调加剧,炎症反应持续,皮肤斑块逐渐扩大、增厚,瘙痒加剧。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若脾胃功能失常,运化失职,水湿内生,郁而化热,湿热蕴结于内,外发于肌肤,可引发银屑病。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肌肤失于濡养,也会导致皮肤干燥、鳞屑增多。在疾病初期,脾胃湿热证患者可见红斑颜色鲜红、鳞屑油腻,伴有腹胀、便溏等症状;病情迁延,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皮肤红斑颜色暗淡,鳞屑干燥,患者还会出现神疲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表现。
肠道菌群失调与脾胃论治的结合,为理解银屑病提供了视角。西医可通过补充益生菌、调节饮食结构来改善肠道菌群,降低炎症反应;中医则依据脾胃的不同状态辨证施治,脾胃湿热者采用清热利湿之法,以茵陈蒿汤加减;脾胃虚弱者运用健脾益气之剂,如参苓白术散调理。中西医协同,从调节肠道微生态与改善脾胃功能双管齐下,不仅能缓解皮肤症状,更从根源上调节机体状态,阻断银屑病的进展,为患者带来更全面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