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萎缩性胃炎是现代医学病名,在中医领域,它多被归类于“胃脘痛”“痞满”等范畴。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非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与脾胃功能失调、肝气郁结等因素密切相关。
脾胃乃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当饮食不节,如长期暴饮暴食、偏爱生冷辛辣食物,或过度劳累、情志不畅时,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就会受到影响。脾的升清功能失常,胃的降浊功能受阻,气机运行不畅,就容易出现胃脘部胀满、疼痛、嗳气、反酸等症状。而肝主疏泄,若情绪波动大,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状态,肝气郁结,横逆犯胃,也会导致胃气不和,引发非萎缩性胃炎。
从中医的舌象和脉象也能窥见端倪。患者舌象多表现为舌质淡红或红,舌苔白腻或黄腻;脉象常见弦脉、滑脉,这些都反映了体内气血、脏腑功能的异常。
对于非萎缩性胃炎的调理,中医讲究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饮食上,建议患者遵循“少食多餐、清淡易消化”原则,可适当食用山药、小米、南瓜等健脾养胃的食物。同时,保持心情舒畅至关重要,通过适当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等,既能促进胃肠蠕动,又能调节情志,使肝气条达。此外,中医还可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和体质,运用中药汤剂、针灸、艾灸等疗法,调和脾胃、疏肝理气,改善胃部不适症状。
南京太乙堂梁世界院长师承中华医林杰出人物、《伤寒论新解》开创者吕长善,吕氏中医学术传承人,具有多年中医临床实践经验。在“江苏中医”、“世.界卫生”、“河北中医”、“重庆实用中医药杂志”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过论文多篇,其中“升降散临床应用举偶”一文获得全.国论文一等奖!连续三年被“中国医师杂志”评为杰出中医师。治病注重整体观念,参合地域人群体质成因,强调辨证施治,凭着对药物的深入理解和多年丰富临床经验积累,在治疗肿瘤等各种疑难病领域均有较好的疗效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