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范畴里,黄疸性肝炎不是某一种特定肝炎,而是多种肝脏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以皮肤、巩膜发黄,尿液颜色加深等黄疸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症统称。在中医典籍中,虽无“黄疸性肝炎”之名,但对类似病症早有记载,多将其归属于“黄疸”范畴,从独特的理论视角进行阐释。
从中医角度看,黄疸的产生与湿邪密切相关。外感湿邪,或饮食不节、脾胃虚弱,导致湿浊内生。若湿与热邪相互胶结,蕴结于中焦脾胃,熏蒸肝胆,致使肝胆疏泄失常,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就会出现面目、肌肤发黄,小便黄赤等症状,此为阳黄。阳黄患者除黄疸症状外,还常伴有发热、口苦、舌苔黄腻等表现。而若湿从寒化,寒湿阻滞中焦,脾阳不振,胆汁失于疏泄,同样会引发黄疸,称为阴黄。阴黄患者多表现为黄色晦暗,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腻。
引起黄疸性肝炎的原因多样,在现代医学中,病毒性肝炎(如甲肝、乙肝、丙肝等)、药物性肝损伤、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都可能出现黄疸症状。从中医辨证角度,不同病因导致的黄疸性肝炎,其病机和治疗方法也有所区别。例如,病毒性肝炎引发的黄疸,多因外感疫毒之邪,结合体内湿邪,共同致病;药物性肝损伤导致的黄疸,可能与药物的毒性损伤肝脏,影响肝脏疏泄及脾胃运化功能有关。
中医治疗黄疸性肝炎,注重整体调理,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舌象、脉象等进行辨证论治。阳黄以清热利湿、解毒退黄为主,常用茵陈蒿汤等方剂;阴黄则以温化寒湿、健脾退黄为原则,选用茵陈术附汤等。同时,中医还强调饮食和生活调摄,患者应避免食用油腻、辛辣、生冷食物,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畅,以辅助改善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