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治疗后,身体处于重塑平衡的关键阶段,一些后遗症可能悄然出现,影响康复进程。从中医气血、经络、脏腑理论出发,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有迹可循,需要我们重点关注。
一、血脉瘀滞之患:深部静脉血栓
中医认为“久坐伤肉,久卧伤气”,肺癌患者因长时间卧床,气血运行失畅,犹如河道水流减缓,易致血液瘀滞。加之治疗药物损伤正气,或外邪入侵、外伤耗气,使得气的推动作用减弱,血行愈发缓慢,津液凝聚成痰,痰瘀互结形成血栓。血栓一旦脱落,就像脱缰野马,阻塞脉道,阻碍气血正常运行。
若察觉下肢肿胀、疼痛,应及时就医。居家调养时,可抬高患肢,使其高于心脏位置,促进气血回流。避免屏气用力排便,以防气逆导致栓子移动。日常可选用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食材,如山楂、黑木耳,搭配山药、茯苓等健脾益气之品煮粥食用,助力气血运行。还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量的踝泵运动,活动下肢肌肉,改善血液循环。
二、经络失养之症:周围神经损伤
放化疗在中医看来属于“药毒”范畴,虽能抑制癌邪,但也会损伤人体正气。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药毒”伤及经络,导致气血不能濡养周围神经,出现疼痛、麻木、感觉减退等症状。当皮肤感觉丧失时,更要注意防护,避免烫伤、外伤,防止外邪乘虚而入引发感染。
日常可通过艾灸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温通经络,激发气血运行;也可用当归、川芎等中药材煮水泡脚,借助热力和药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适度进行关节屈伸活动,配合轻柔按摩,有助于维持肌肉张力,预防肌肉萎缩。
三、痰湿阻滞之困:淋巴水肿
中医视淋巴系统为人体津液代谢的重要环节,与三焦气化功能紧密相连。肺癌病情进展或治疗手段影响,导致三焦气化失司,水液代谢紊乱,痰湿内生,阻滞淋巴管,致使淋巴液回流不畅。就像河道被淤泥堵塞,水流泛滥,出现肢体肿胀。
针对淋巴水肿,可将患肢适当抬高,促进淋巴液回流;穿着弹力衣物,辅助减轻肿胀。饮食上宜清淡,多食用冬瓜、薏米等利水渗湿的食物,减少痰湿生成。也可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特定的肢体导引功法练习,如八段锦中的“双手托天理三焦”,帮助疏通经络,调节三焦气化功能。
肺癌治疗后的康复之路漫长,除了关注这些后遗症,保持平和心态、规律作息,遵循中医“扶正祛邪”的调养原则,都有助于身体逐步恢复,更好地应对疾病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