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理论中,人体内部的病变往往会通过外在症状表现出来,肠息肉也不例外。虽说肠息肉在早期可能较为隐匿,但当出现以下4个症状时,需引起高度重视,建议尽早去检查。
便血是肠息肉较为常见的症状之一。从中医角度来看,便血多与肠道的气血运行不畅、血热妄行有关。当肠道内长出息肉,息肉表面的黏膜容易因摩擦、炎症等原因破损出血。这种便血通常表现为大便表面带血,颜色鲜红,一般不与粪便混合。例如,有些患者在排便后,会发现厕纸上有鲜血,或者大便时滴出少量鲜血。这是因为息肉生长在肠道内,随着粪便的排出,息肉受到挤压、摩擦,导致表面血管破裂出血。若长期出现这种情况,不仅会导致气血亏虚,还可能掩盖肠息肉进一步恶化的风险,所以一旦发现便血症状,切不可大意。
腹痛也是肠息肉可能引发的症状。中医认为,不通则痛。肠息肉的存在可能会阻碍肠道内气血的正常流通,使肠道气机阻滞,从而引发腹痛。这种腹痛通常没有明显规律,程度轻重不一,可为隐痛、胀痛或绞痛。有的患者会在进食后,感觉腹部隐隐作痛,经过一段时间后疼痛可能自行缓解。这是因为进食后,肠道蠕动加快,息肉对肠道的刺激增强,导致疼痛发作。如果腹痛频繁出现,且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检查,排查是否由肠息肉或其他肠道疾病引起。
腹泻也是需要关注的症状。肠息肉可能会影响肠道的正常吸收和分泌功能,导致肠道功能紊乱,进而出现腹泻。中医将腹泻分为多种类型,因肠息肉引起的腹泻,可能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质地稀溏,有时还伴有黏液。这是由于息肉刺激肠道黏膜,使肠道分泌过多黏液,同时影响了肠道对水分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例如,有些患者会在一段时间内,频繁出现腹泻,每天大便次数可达3-5次,且大便中带有黏液,这种情况可能与肠息肉有关,需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
排便习惯改变同样不容忽视。原本规律的排便时间、排便次数突然发生变化,比如由每天一次变为每天多次,或者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的情况,都可能是肠息肉发出的信号。中医认为,这是肠道的传导功能失常所致。肠息肉在肠道内占据一定空间,影响了粪便的正常传输,从而导致排便习惯的改变。若发现自己的排便习惯出现不明原因的变化,持续一段时间仍未恢复正常,建议及时进行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肠息肉等肠道病变,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当身体出现上述这些症状时,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应尽早去医院检查,以便及时发现肠息肉,采取恰当的治疗手段,守护肠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