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理论中,干眼症并非孤立出现,而是与人体内部的整体状态息息相关,其病因根源可从多个方面深入剖析。
肝血不足,目失所养
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眼睛的正常功能依赖于肝血的滋养。如今,人们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用眼过度损耗肝血。当肝血亏虚,无法充足供应至眼部,眼睛就会像失去润泽的花朵,出现干涩、视物模糊等症状。熬夜也是伤肝血的一大元凶,夜晚本是肝脏休息、养血之时,熬夜却打破这一规律,使肝脏难以正常发挥藏血功能,进一步加重肝血不足,导致干眼症频发。
津液亏虚,眼部失濡
人体的津液如同自然界的雨露,对全身组织器官起到滋润和濡养作用,眼睛也不例外。不良的饮食习惯,如长期过食辛辣、油腻食物,或饮水过少,会损伤脾胃,影响津液的生成与运化。脾胃功能失常,无法将食物转化为足够的津液,眼部便得不到充分濡润,干涩之感随之而来。此外,一些慢性疾病迁延不愈,也会损耗人体津液,累及眼部,引发干眼症。
气血不畅,眼部瘀滞
气血在人体经络中周流不息,若因情志不畅,长期抑郁、焦虑,导致气机阻滞,气血运行受阻,眼部经络亦会瘀滞不通。气血无法顺畅抵达眼部,眼睛得不到新鲜气血的滋养,营养物质供应不足,代谢废物难以排出,进而出现干涩、刺痛等不适。久坐不动、缺乏运动也会使气血运行缓慢,影响眼部气血循环,增加患干眼症的风险。
外感邪气,侵袭眼部
在某些情况下,外界邪气也可能成为干眼症的诱发因素。比如,长时间处于干燥、多风的环境中,燥邪容易侵袭人体,损伤津液,使眼部津液更易流失,引发干涩症状。夏季长时间待在空调房中,空调吹出的冷风也可能夹杂寒邪,影响眼部气血运行,导致眼部不适。
中医视角下,干眼症的病因是多方面的,涉及人体的气血、津液、脏腑功能以及外界环境因素。了解这些病因根源,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合理饮食、规律作息、调节情志等方式,预防和改善干眼症,呵护好我们心灵的窗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