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健康问题时,我们往往聚焦于饮食、环境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却容易忽略情绪这一关键因素。太乙堂梁院长指出,情绪与肺结节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了解这种关联,对肺结节的防治意义重大。
中医情志理论基础
中医理论中,人体的情志与五脏六腑相互对应,其中肺在志为忧。忧思过度,易伤肺气。当人长期处于忧愁、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中时,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就会受到干扰。正常情况下,肺气以宣发和肃降为顺,宣发可将体内的浊气排出体外,肃降能使自然界的清气得以吸入,同时将水液和精微物质布散到全身。而不良情绪导致肺气失宣,清气吸入减少,浊气排出不畅,体内的气机运行就会紊乱,为肺结节的形成埋下隐患。
情绪影响气血运行
情绪的剧烈波动会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黄帝内经》中提到:“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对于肺结节患者而言,长期的负面情绪会使得肺气消耗,气血运行受阻。肺主气,又助心行血,肺的功能正常才能确保气血通畅。当情绪不佳时,肺气不足,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血液容易在肺部脉络中瘀滞。瘀血与体内的痰湿等病理产物相互搏结,逐渐就会形成肺结节。比如,生活中一些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环境,精神高度紧张且焦虑的人群,患肺结节的几率相对较高,这与他们不良的情绪状态导致气血运行失常密切相关。
情绪影响脏腑功能协调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脏腑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情绪问题不仅直接影响肺脏,还会波及其他脏腑,进而影响脏腑之间的协调功能。例如,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长期处于抑郁、恼怒等情绪中,肝的疏泄功能失常,气机郁滞。而肺的正常功能依赖于全身气机的调畅,肝气郁滞会进一步加重肺气的不畅,导致痰湿内生。脾胃运化水谷,为生痰之源,不良情绪还会影响脾胃功能,使得脾胃运化失常,水湿不能正常代谢,加重体内痰湿积聚,这些痰湿与气血瘀滞相互作用,增加了肺结节发生发展的风险。
情绪调节对肺结节的积极作用
既然情绪与肺结节关系密切,那么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对肺结节患者就显得尤为重要。当肺结节患者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时,肺气能够恢复正常的宣发肃降,气血运行也会逐渐顺畅。愉悦的情绪有助于增强人体的正气,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使身体有更强的能力去抵御病邪,对肺结节的稳定和改善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通过听音乐、散步、参加社交活动等方式放松心情,可缓解不良情绪,进而辅助肺结节的调理。
太乙堂梁院长强调,情绪在肺结节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了解并重视这种关联,积极调节情绪,是肺结节防治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肺结节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除了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进行饮食和运动调理外,更要关注自己的情绪状态,保持身心的和谐统一,为肺部健康创造良好的内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