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早上醒来嘴里又渴又粘腻,嗓子里总感觉有异物,咳不出也咽不下……中医把这种情况称为有“痰”,关于“痰”,中医与西医的概念不一样,西医认为,痰是呼吸道的分泌物,健康人一般是没有痰的。
中医把痰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有形之痰,与西医概念一样;而“无形之痰”在中医看来,是“随炁升降”的代谢产物,可以上达巅顶,下至脚底,内存于脏腑,外留于肌肤,可以导致各种病患。所以中医有“怪病皆责之于痰”,“百病皆因痰作祟”之说。
痰从何来
中医学认为,痰是人体水液代谢出现故障的产物,它的产生主要与肺、脾、肾关系密切,其中又与脾的关系密切。中医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本”之说。
脾为生痰之源
脾主健运,运化水液,是水液代谢的中间环节。在临床上,脾脏怕受困,一是气困,二是湿困。若脾虚健运失职,则水湿停滞,淤而成痰。脾生之痰,痰色白稠厚易出,不需用力咳出,常称此为湿痰嗽,不称为咳痰。
肺为储痰之器
中医上常说:肺为储痰之器,因肺主呼吸,调节气的出入和升降。肺气通于天,为娇脏,很容易受到外界的侵袭,导致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
肾为生痰之本
因为脾阳根于肾阳,肾阳充足是脾阳健旺的根本。而脾阳健旺是正气内存的根本,正气内存则是邪不可干的保证。所以,在健旺脾阳的同时,要考虑是否存在肾阳不足之象,适当配入温补肾阳之品,如附子、肉桂、细辛、淫羊藿、吴茱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