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早上醒来嘴里又渴又粘腻,嗓子里总感觉有异物,咳不出也咽不下……中医把这种情况称为有“痰”,关于“痰”,中医与西医的概念不一样,西医认为,痰是呼吸道的分泌物,健康人一般是没有痰的。
中医把痰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有形之痰,与西医概念一样;而“无形之痰”在中医看来,是“随炁升降”的代谢产物,可以上达巅顶,下至脚底,内存于脏腑,外留于肌肤,可以导致各种病患。所以中医有“怪病皆责之于痰”,“百病皆因痰作祟”之说。
痰从何来
中医学认为,痰是人体水液代谢出现故障的产物,它的产生主要与肺、脾、肾关系密切,其中又与脾的关系密切。中医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本”之说。
脾为生痰之源
脾主健运,运化水液,是水液代谢的中间环节。在临床上,脾脏怕受困,一是气困,二是湿困。若脾虚健运失职,则水湿停滞,淤而成痰。脾生之痰,痰色白稠厚易出,不需用力咳出,常称此为湿痰嗽,不称为咳痰。
肺为储痰之器
中医上常说:肺为储痰之器,因肺主呼吸,调节气的出入和升降。肺气通于天,为娇脏,很容易受到外界的侵袭,导致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
肾为生痰之本
因为脾阳根于肾阳,肾阳充足是脾阳健旺的根本。而脾阳健旺是正气内存的根本,正气内存则是邪不可干的。所以,在健旺脾阳的同时,要考虑是否存在肾阳不足之象,适当配入温补肾阳之品,如附子、肉桂、细辛、淫羊藿、吴茱萸等。
“痰”色辨证
中医将“痰”分为寒痰、风痰、热痰、湿痰及燥痰。
寒痰
痰呈白色。由寒邪犯肺,使肺内津液凝聚成痰。病人怕冷,喜热饮,舌苔薄白或腻。
风痰
开始痰白稀。由风邪袭肺,即“伤风”引起。病人怕风,咽痒,舌苔白。
热痰
呈黄黏痰。由热邪侵肺或先感受风或寒之邪,风寒之邪在体内化热,使热伤津液,炼液为痰。病人怕热喜凉饮,舌红苔黄。
湿痰
痰为白色稀水样,量多易出。由湿邪侵入人体(如久居潮湿环境),使肺、脾功能受损或饮食不节,运化失调引起。病人有身重、倦乏或便溏等症,舌苔薄白或白腻。
燥痰
痰黏稠不易咳出或有咳血。由久旱气候干燥、燥邪侵肺引起。病人觉口鼻咽燥等症,舌苔薄黄。
除了这些“痰”外,还需特别注意的是痰中带血!痰中带血可能是肺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心衰、血液病等的征兆,也可由牙龈炎、牙周炎等病引起。一旦出现血痰须高度重视,应尽快就诊,查找病因。
体内有痰液,如何正确调理?梁院长建议可以穴位祛痰。
天突穴
取穴: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两锁骨中间,胸骨上窝中央。
方法:拇指垂直于穴位按揉,以出现酸胀感为宜;每次按压5~8秒、10~20次。
调理:可起到祛痰、宽胸理气、降痰宣肺等作用,尤其适用于调理肺脾气滞所生之痰,患者常睡卧不宁,肠胃不爽,饮食受影响。
丰隆穴
取穴:丰隆穴是化痰要穴,位于腿的外侧,找到膝眼和外踝两个点,连成一条线,然后取这条线的中点,距胫骨前缘约两指宽处。
方法:用大拇指点按丰隆穴1分钟,然后沿顺时针按揉该穴2分钟,用大拇指沿丰隆穴向下单方向搓2分钟。
调理:用于治疗热痰、湿痰、燥痰等病证,尤其适合喉咙里很难咯出痰的人,经常按摩,有助于痰液轻松咯出。
肺俞穴
取穴: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肺俞穴位于人体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处。
方法:患者趴在床上,按摩者将两手拇指指腹放在两侧肺俞穴上,逐渐用力下压,按而揉之,使穴位产生酸麻胀感。再用手掌正面拇指根部紧贴于肺俞穴,稍用力下压,摩擦穴位3~5分钟,每日1次。
调理:适用于各种痰邪病证,可使肺通气量、肺活量及耗氧量增加,降低气道阻力,有助痰液排出。
食疗祛痰
陈皮
陈皮是柑橘类的皮制成的,因为陈久之后,没有燥烈的性质,对化痰有专长。还有一种中药,叫做半夏,也是以陈者为佳。
这两种药配合起来,名为“二陈汤”,是化痰的名剂。通常可以单独用陈皮作为饮料,也可以与半夏同煲为茶剂,对化痰有益。
梨
此时是吃梨的好时机,梨子生吃能缓解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所出现的咽喉干、痒、痛、声音哑以及便秘、尿赤等症状;熟吃对体质火旺、咽喉干涩者起到润肺化痰的作用。
萝卜
萝卜在医书上称为莱菔。《本草从新》说莱菔“能破气除痰”,李时珍说它能“停喘除痰”。通常家庭间,用萝卜与海蜇一同拌食,作为佐餐。它的种子,名为莱菔子,专门作化痰消食之用。莱菔子兼治慢性支气管炎,驱除腻痰和黏液。如果用莱菔子煲成汤饮,小儿服之,痰涎即由大便中泻出,大便中会有稀薄黏液混杂在内。肺痨患者,如有胶厚黏痰凝结于喉头,倾吐不爽,可用萝卜捣烂滤汁,进饮一杯。萝卜有一种辛辣气味,可以刺激气管,使积痰倾吐而出。或用莱菔子加薄荷叶、冰糖少许,煮成茶剂,亦有此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