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Anemia,AA),简称再障,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骨髓造血细胞增生减低和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骨髓无异常细胞浸润和网状纤维增多。临床上,患者常表现为贫血、出血和感染等症状。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年发病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所差异,我国年发病率为0.74/10万,而西方国*家相对较低,为0.20/10万。
病因与发病机制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不明原因。这些因素可能导致骨髓造血干*细胞缺陷、造血微环境损伤以及免疫机制改变,从而引发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此外,部分再障患者可能由于家族性遗传疾病导致,通常在5~10岁时发病。
临床表现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贫血、出血和感染。贫血症状包括面色苍白、全身乏力、头晕眼花、心悸、气短等,并呈进行性加重。出血症状可能表现为皮肤、黏膜和内脏的出血,如皮肤出血点、瘀斑、牙龈出血、鼻出血、呕血、便血、尿血等,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颅内出血。感染症状常表现为发热,尤其是重型再障患者,发热难以控制,常见于呼吸道感染,多合并败血症。
分型
根据起病缓急、病情轻重、骨髓损伤程度及转归等因素,再生障碍性贫血可分为多种类型。
按病因分类:
先天性再障:罕见,如范科尼贫血(FA),是一种遗传性干*细胞质异常性疾病。
获得性再障:占绝大多数,又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型。原发性再障也称为自身免疫性再障,占大多数病例。
按病情轻重分类: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起病急、进展快、病情重,血液指标如中性粒细胞小于500/μL,血小板小于2万/μL,红细胞1%以下,达到这三个标准中的两个以上。患者常有严重的贫血、感染和出血症状。
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NSAA):起病及进展较缓慢,病情相对较轻,也称为慢性再障。其症状包括贫血、感染和出血,但程度较轻,易于控制。
其他分类:
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在重型再障中,病情较为严重,治疗难度极大。
轻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症状较轻,治疗相对容易。
治疗方法
不同类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其治疗原则和方法有所不同。对于重型再障,常采用更加强烈、有风险的昂贵治疗,如免疫抑制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而对于非重型再障,一般以口服药物和支持治疗为主。
总结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严重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贫血、出血和感染。根据病因、病情轻重等因素,再障可分为多种类型。对于不同类型的再障,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患者一旦出现贫血、发热以及皮肤、牙龈等不同程度的出血时,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