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冷空气让人有些猝不及防,广大心脑血管疾病经历这种过山车般的温度变化后,心率和血压极易发生波动,容易导致疾病发作。广州市黄埔区中医医院主任医师郝建军,很多中老年人在秋冬季节都十分注意养护心脑,但是季节转换气温回升后就放松了警惕。实际上,春天也要做好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护,尤其要当心“倒春寒”!
心脑血管疾病遭遇倒春寒的危害
“倒春寒”会使人体血管急剧收缩,温度升高血管又会舒张,冷热交替就会导致血管反复收缩膨胀,从而加重心脑血管负荷和血压的不稳定性。如果自身心脑系统功能脆弱,就容易发生心脑血管危重症。
“倒春寒”期间要高度警惕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前的各种症状
1、心血管疾病会有集中在胸前的各种不适感,如胸痛、胸闷和气短,在运动劳力过程中出现这类症状更应当引起注意。
2、症状有时不局限于前胸或心前区,若出现肩背部不适感,也可以见于心血管疾病。
3、心悸、呼吸困难也可能为心血管疾病所引起。
4、脑血管疾病发病前往往还会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表现为一过性的偏瘫或失语、运动障碍等。但这些症状往往在一个小时之内得到缓解,容易被忽视。
如何预防“倒春寒”带来的伤害
那么,心脑血管疾病遭遇“倒春寒”该如何保护自己呢?首先要保暖,尤其是手、脸及口、鼻的保暖。年老体弱者和免疫力低下的人要适度“春捂”,以适应“倒春寒”的气候特点,不宜过早脱去冬衣。
日常起居方面也需要留意
1、饮食上注意:
避免暴饮暴食,减少心脑血管负荷;控制高热量食物摄入,避免超重;控制盐分摄入,咸菜、腌肉等少食用;减少甜食、脂肪等摄入,降低血液黏度;
2、适量运动,勿劳累过度:
很多中老年人习惯凌晨4-5点进行晨练,但早上起床后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如晨练遇低气温,血管骤然遇冷易收缩,很容易诱发中风,加之倒春寒易使血管收缩过度,导致血压升高,对患有心脑血管基础病变的人非常不利。
如果同时是暴露于嘈杂交通噪音环境中运动则更危险。对老年人而言,噪音起点为60分贝,每增加10分贝,中风危险就会增加20%-30%。可以说,噪音和低温随时会成为心脑血管的“杀手”。
所以,心脑血管疾病日常锻炼请勿过早或过晚,同时避免嘈杂的运动环境。
另外,如果运动过程中出现身体不适,应停止运动。锻炼过程中要避免大量出汗减少水分和电解质过度丢失。
3、保持情绪平稳,避免大起大落
稳定和愉悦的情绪可降低患心脏病的几率,大喜大悲会使神经系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很容易导致血压波动。而焦虑、忧郁、悲观的负面情绪,会使神经系统的功能发生紊乱,还会影响人体正常代谢和血液运行,导致形成斑块及栓塞。
日常防护4
心脑血管疾病除了“倒春寒”这种比较特殊情况的防护,还有4个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
1、躺下、起身、低头、下蹲等动作要尽量缓慢,以免发生低血压或突然出现晕厥、摔倒。
2、早晨醒来后不要急于下地,在床边坐3-5分钟后再穿衣服下床,并喝一杯温开水,避免出现心绞痛、中风等。
3、生活规律勿熬夜,充足睡眠。
4、定期检测血脂、血压、血糖,如出现胸闷、心慌、头晕、头疼、肢体麻木等情况要及时就诊。
5、心脑血管病慢病应坚持长期、规范用药。其中,中西药联用能增强心脑血管稳定性,减少倒春寒带来的心脑血管危重风险。例如,可遵医嘱联用通心络胶囊等中成药改善症状,从源头保护血液、血管,改善心脑组织供血功效;也可通过参松养心胶囊等中成药调节心律,联用西药改善心脏传导与心肌供血,调节植物神经功,改善睡眠。
此外,在天气稳定的前提下不妨多去户外踏春赏景,但是也不能因此对于个人健康卫生防护完全放之任之。在新冠疫情持续的情况下,要防止因呼吸道感染以及气温变化引起的血压波动,减少因心脑血管受到“倒春寒”期间冷空气的冲击带来的伤害。
以上是对“郝建军:心脑血管疾病应警惕“倒春寒”!”的介绍,有需求的朋友可以到上述医院挂号就诊,也可以选择线上就诊,点击上方按钮,便可直接郝建军医生挂号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