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鼻息肉?
鼻息肉是鼻腔、鼻窦腔粘膜高度水肿、多种炎性细胞浸润及腺体增生形成的病理性组织团块。发病率在成人约为1-2%、在支气管哮喘及变应性真菌鼻窦炎中高达15%以上、儿童及青少年亦可发病。二、鼻息肉产生的原因:
确切病因不明,学说众多。
1.慢性炎症当致病性微生物侵入鼻和鼻窦腔后,会引起急性鼻-鼻窦炎,若对该病未予及时治疗或治疗并时间超过12周以上,病情则转入慢性期。鼻-鼻窦粘膜长期遭受脓性分泌物刺激后,会出现充血水肿、淤血渗出、粘膜表面纤毛受损及粘液腺管阻塞,久之则发生息肉样变。
2.变态反应有学者通过实验后认为,本病与I型和III型变态反应有关。即当有粉尘、花粉及真菌等物质进入鼻腔时,鼻腔粘膜中的淋巴细胞会传递并记住这些物质,这些物质被称为致敏原,这个过程被称为致敏。当相同致敏原再次进入已被致敏的鼻腔后,鼻及鼻窦腔粘膜中的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及大单核细胞等会释放组织胺、5-羟色胺及白三烯等多种生物活性介质,这些介质会选择性的使鼻-鼻窦腔及邻近器官粘膜中的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进而造成血管中的多种成分渗入到血管周围组织中而出现粘膜水肿、神经末梢受压等病理变化。另外,鼻纤毛形态与功能障碍、鼻道窦口复合体区微环境改变、嗜酸粒细胞浸润、细胞因子作用免疫功能缺陷是新近提出的学说。
三、鼻息肉的临床表现:
1.鼻塞
多为渐进持续性。
2.多涕
鼻涕为粘脓性或脓性。
3.头疼
鼻背、额部及面颊部闷胀憋痛。
4.嗅觉异常早期为嗅觉减退,晚期可为失嗅。
四、手术-灭残-复查三维治疗:
根据鼻息肉的术后复发原因和临床实践,我们的特色做法是:
1.规范手术打基础鼻息肉除了鼻腔、鼻窦腔长有息肉外,大多伴有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等解剖结构异常。我们在切除鼻息肉、清除鼻窦病变的同时,会对鼻腔的异常解剖结构进行矫正与成形,使其达到鼻腔气流和鼻窦引流双通畅的结构状态。
2.中西联合灭残余在鼻息肉切除术后,分三阶段消灭残余不可视病变组织。阶段为切口愈合治疗:需住院约5~7日,治疗内容为全身抗感染、补充营养、调节免疫和支持对症,局部依伤口出血情况分次取出鼻腔填塞止血材料和清除鼻-鼻窦腔内的凝血块和分泌物;第二阶段为残余病变清除治疗:约需2周~12周,治疗内容为在家鼻部喷雾糖皮质激素或抗感染制剂、口服抗组胺及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或中药制剂,并按时来医院做鼻部雾化、红光、清理及冲洗术腔及防术腔黏连处理;第三阶段为术腔上皮化治疗:约需3~,治疗内容为继续鼻部喷药,并每月来医院内镜复查鼻腔,直至鼻腔、鼻窦创面粘膜完全上皮化。
3.定期复查做后无论鼻部功能如何,均应每定期来医院做鼻内镜复查,坚持1年为期,这样就能预防鼻息肉的再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