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到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1-06-27 16:22:52

人的一生是发展变化的,其生理和心理都经历着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可大致分为几个主要阶段:婴幼儿期(0-3岁)、儿童期、青春期、成年期和老年期。下面就让我们的专家为您简单介绍一下儿童心理发展,希望能给您带来帮助!

儿童心理发展,专家为您介绍:

当然,人的发展是连续的,尤其是心理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这些分期是相对的,只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人的发展和变化规律。0-3岁这个阶段的儿童是处于无条件接受期。婴幼儿期是指出生到3岁这一阶段。这是儿童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之一。

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借所谓的无条件地从外界学习模仿的早期过程。儿童的身高体重成倍增长,学会辨认物体,认识周围的人,学习走路,用语言表达自己和进行交流。这一时期儿童的生活环境主要是家庭、接触最多的是父母,社会对儿童的要求包括基本生活能力,感觉运动能力发展,运用言语能力和交往能力,如辨认物体和人,学习进食,学习控制大小便,用言语表达自己的要求,称呼人,按照吩咐或执行一些简单指令。

此期人格发展的特点是儿童自我概念初步形成,知道自己与别人的差异,表现出各种基本情绪活动特点,如焦虑、恐惧、羞怯、敌意和愤怒。性格的内向或外向特征也在这一阶段逐渐明显。根据艾里克森的观点,儿童在这一时期面临着信赖危机和自主危机。

若儿童在1岁左右得到适当照顾,如来自父母温暖、关心和爱,必要的生理和感情需要的满足,则儿童形成信赖感,危机得以解决,产生希望品质,否则出现信赖危机,产生不信任和焦虑感。在2岁~3岁,儿童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探索环境活动增多,并希望按自己的意愿行事,这时容易与父母发生冲突。

此时若父母管制太多,对儿童的不当行为加以过分责备甚至惩罚,则使儿童产生怀疑的性格,对自己和对别人的不信任,若父母能够理解儿童行为,以引导、鼓励和适当批评结合,则使儿童增强自信,促进自主危机的解决,形成意志坚强的品质,在将来生活中出现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此期人格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依恋行为的形成与发展。依恋行为通常指婴幼儿寻找并保持与抚养者(通常是父母)亲密关系的行为倾向和表现。依恋行为的形成与发展对将来的社会化和人际关系发展有重大影响。

由于依恋行为形成和发展是双向的,一方面是婴幼儿寻求保护,对父母的亲昵和依恋行为;另一方面是父母对婴幼儿的关心和依恋,父母的行为同时对儿童产生影响,促进婴幼儿认识世界,形成信赖与不信赖,安全与不安全感等人格特征。如被隔离抚养的婴幼儿(孤儿院的儿童)由于缺乏与人的交往,依恋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受到限制,其长大后可出现对人冷漠、孤独,缺乏社会交往等人格特征。精神分析理论和行为学习理论都强调喂食对依恋行为的重要性。

依恋行为发展至少有3个方面的意义:①满足生理方面的需要,如饥渴和寒冷时的需要;②感情表达接受、沟通,如恐惧时的依靠;③刺激心理的发展,如母亲对婴幼儿行为作出的微笑、模仿和鼓励。依恋行为中抚养者与婴幼儿之间相互作用的双向过程,促进了人的社会化和健康人格的发展。由此可见,外界环境所给与的即是孩子所接受的,所谓种下玫瑰得芬芳,种下罂粟得恶果是也。

通过上面专家为您简单介绍的儿童心理发展,您是不是不是已经知道了,如果您还有什么关于儿童心理发展方面的问题,请咨询我们的在线专家,相信我们的专家一定会给您满意的答案!

该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复禾健康观点,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