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及鼻窦异物多见于儿童什么病症引起的
发布时间:2025-05-20 15:59:33
发布时间:2025-05-20 15:59:33
鼻腔及鼻窦异物多见于儿童,主要由玩耍误塞、模仿行为、好奇心驱使、鼻腔疾病及看护疏忽等原因引起。异物滞留可能导致鼻塞、流脓涕、鼻腔出血等症状,长期未处理可能引发鼻窦炎等并发症。
儿童在玩耍时常将小物件如豆类、珠子、玩具零件等塞入鼻腔。这类异物多因体积小、表面光滑易被推入,常见于3-6岁幼儿。需及时就医用专业器械取出,避免强行抠挖导致异物深入。
儿童模仿成人使用棉签清洁鼻腔或模仿影视情节,可能将纸巾、棉絮等软质异物塞入。此类情况多伴有鼻腔黏膜损伤,表现为单侧反复鼻出血。建议通过绘本教育纠正错误行为。
婴幼儿通过口腔和鼻腔探索世界,可能误食小纽扣、电池等危险物品。纽扣电池需紧急处理,其电解液可能造成鼻腔黏膜化学烧伤。家长应将危险品放置在儿童无法触及的地方。
过敏性鼻炎或感冒时,儿童因鼻痒频繁揉鼻,可能将手上沾染的沙砾、食物残渣带入鼻腔。此类情况常伴随打喷嚏、清水样涕,需先控制原发病再取出异物。
监护人短暂离开时,儿童可能将食物如花生米、果核塞入鼻腔。这类有机异物易膨胀并发感染,24小时内可能出现发热、恶臭分泌物。建议加强看护并学习海姆立克急救法。
预防鼻腔异物需定期检查儿童活动环境,移除直径小于3厘米的潜在危险品。选择适龄玩具时避免可拆卸小部件,教育儿童认识鼻腔的防护功能。若发现单侧鼻塞、流脓血涕或口臭,应立即到耳鼻喉科就诊。日常可用生理盐水喷雾保持鼻腔湿润,减少儿童因不适而掏挖鼻腔的行为。对于反复发生异物的儿童,建议进行行为评估和感统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