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自信心的形成及培养

发布时间:2024-10-19 10:56:48

自信心是个性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在活动中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并力求将其实现的心理品质。幼儿自信心的发展是其自我意识不断成熟和发展的重要标志,能促使幼儿产生积极主动的活动愿望,大胆探索,乐于与人交往,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

自信心是一个成功者必备的心理品质。有的名家说:自信是事业成功的支点。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自信心显得尤为重要。现在的幼儿作为跨世纪的人才,自信心的强弱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事业的成功。

有了自信,必然能把握生活中的每一个机会,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幼儿期是形成个性心理品质雏形的关键时期,从小培养孩子相信自己的心理品质,无论是对个体身心健康发展,还是提高全民族素质,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家长、教师都不能忽视从小对孩子进行自信心的培养。

通过观察,笔者试把幼儿的自信心分为三组,即高度、中度、低度。

具有高度自信心的幼儿,表现十分活泼,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学校里各方面的发展较好,同别人相处也很好,在做事积极主动,在完成成人交给的任务时不怕困难,爱表现自己,竞争意识强。

讨论问题时,他们总是颇为活跃的中心人物,在游戏中兴趣广泛,情绪高涨。在区域活动中更显出“我来“、“我知道“、“我行“、“我自己做“、“不要您帮“等自主、自立的言行。他们对外界的各种事物感兴趣,有创造力。

具有中度自信心的幼儿,在很多方面与上面的一组相似,但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不够清楚,当知道别人较为喜欢自己时,事情就做得比较圆满。

自信心呈低度的幼儿,大部分表现为不开朗,胆小怕事,在讨论时往往只听而不抒己见,有自卑感,总认为没人喜欢自己。他们过低估计自己的力量,在遭到别人冒犯、挑战和攻击时,表现沮丧,没有信心抗争,即使被误会,受委屈,也没有勇气为自己申辩。

对于新鲜事物、环境缺乏兴趣,适应较慢,缺乏进取精神。这些孩子往往默默地用羡慕的眼光欣赏同伴的佳作,用乞求的眼神向老师发出信号“帮帮我吧“。他们压抑、孤僻,易产生攻击性行为,是不大受同伴欢迎的一个小群体。自信心弱的孩子很难适应日后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甚至还会出现种种心理障碍。那么影响幼儿自信心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呢?

影响幼儿自信心的关键因素是幼儿的活动实践。幼儿自信心的树立是在与环境互动中实现的,活动是幼儿与环境互动的基本形式。活动过程中成功与失败的经历,往往会给幼儿以自信或自卑的客观刺激。一个在活动中有持续成功经历的幼儿,会预期以后的成功,从而增强自信心;反之,如果在活动中有持续失败的经历,幼儿参与活动的自信心就会降低。

这是因为幼儿实践活动的成败经历,往往会伴随不同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是影响其自信心的直接刺激因素。成人能否帮助幼儿对参与活动成败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是增强幼儿自信心的重要因素。所以家长、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为幼儿提供获取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让幼儿在不断成功的实践中积累成功的情感体验,并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

(一)温暖和谐、愉快的环境和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建立幼儿自信心的前提。通过调查,笔者发现自信心较强的幼儿大多家庭关系融洽,父母对他们很关心,对他们的爱好、提问,甚至对他们的朋友均很感兴趣。他们的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受到同样的重视。父母能信任和理解孩子,对孩子有明确的行为要求,从不随便打骂孩子,教育方法以鼓励引导为主,并能经常挤出时间带孩子游戏、上公园或与孩子谈话、讲故事等。

因此,这些幼儿做什么都很有信心,很守规矩,很懂道理,学习勤奋,心情愉快,身体健康。而自信心较弱的幼儿中,不是父母有病,家庭不和,生活困难,就是单亲家庭,父母与孩子的感情交流很少,孩子往往觉得孤独无依,或是父母教育方法简单,作风粗暴,动辄训斥,幼儿稍有差错,就拧耳朵、打屁股,从而导致幼儿性格孤独,胆小怕事,提心吊胆,缺乏安全感,自信心的发展受到压抑。

(二)获取成功的心理体验是形成幼儿自信心的基本途径。

父母、教师要善于让幼儿尝到成功的滋味。因此,设置适当的活动让幼儿参与,使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处于积极进取的状态,相信自己的能力,对于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是极为重要的。

家长、教师应努力为孩子创设、提供实践的机会。可以让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如自己穿、脱衣服,到邻居家或隔壁班级借还东西,帮小班幼儿铺、叠被子,帮老师分发碗、筷、拿取食品及玩具、教具等,还可让孩子学习整理床铺、自己梳头,收拾文具、桌面,独立洗嗽、进餐等。在反复的实践活动中,孩子的独立能力会逐渐增强,做事与解决问题的自信心也会随之提高。

因为一个幼儿能力越强,其面对任务和困难时自信心也会相应提高;相反,一个缺乏能力或能力低下的幼儿,会缺乏做事的自信心和自主性。当幼儿做成功一件事或学会一项新的本领时,心里会充满愉悦的胜任感。

现在不少孩子依赖性强,这与家长、教师平时对待孩子的态度关系很大。有的家长喜欢包办代替,对幼儿的能力估计偏低,担心孩子做事会增添麻烦,或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孩子;有的教师在收拾玩具、桌面时,也嫌幼儿动作慢而不让他们做。久而久之,孩子就变得没有主见了,勇于尝试的动机和独立行动的乐趣也就弱化。当大人在征求孩子的意见时,孩子会说“不知道“,或凡事都问大人怎么办,不会自己拿主意,缺乏自主性。

诚然,孩子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在活动过程中,父母、教师可耐心地指导,告诉幼儿这样做的好处,那样做的弊处,然后让孩子作主。当孩子受挫的时候,要帮助找出失败的原因,鼓励孩子再一次实践,并给其指明怎么做才能做好。这样,可促使幼儿增强自信心。

(三)客观、正确、积极的评价是发展幼儿自信心的催化剂。

幼儿期的自我意识正处于生理的自我向社会的自我过渡的时期。幼儿在这个时期的自我体验带有强烈的自我中心的痕迹,以为世界是围绕“我“而存在的,总是以自己主观的想法来解释外界现象。

同时他们的自我评价受暗示性强,常随外界环境影响而改变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正因为这样,幼儿对自己力量的认识往往是片面、肤浅、不稳定的,完全从属于他人的评价。从自我意识发展来看,幼儿期自我意识是朦胧、不自觉的,他们往往通过成人的言语、行为、眼神来认识自己,从教师、父母、伙伴的态度中评价自己。

家长或教师对孩子流露的感情、表示的态度,如微笑、赞许的眼神、轻抚等,对幼儿都含有积极评价的意义,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孩子的自我意识产生深刻的影响。

因为即使是常常能够取得成功的孩子,如果没有成人积极赞许为反馈,孩子也不懂得相信自己的力量;反之,即使是能力较弱的孩子,如果经常肯定他的长处,给予应有的支持,他也有自信心,不会小看自己。当然,评价要适度,以防孩子在受表扬的过程中出现骄傲自满的消极心态。(四)关心幼儿的精神需要是培养幼儿自信心的重要环节。

家长、教师不仅要关心幼儿的饥渴冷暖等生理需要,关心他们体格的健壮和正常发育,还要关心他们的精神需要,尊重、理解、信任孩子。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们自己去做;凡是幼儿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去想。“

美国的家长在孩子两三岁时就让他们自己吃、自己睡;孩子走路跌倒了,父母决不搀扶,让他自己站起来。这些教子方法应使我们得到一些启发,要让孩子自信,就要信任他们,让他们在自立中磨炼。

作为家长、教师,应时常以积极的态度关注幼儿,尊重幼儿,保护其自尊心。不应对孩子抱轻视态度,不要讽刺、挖苦、打击孩子,不要张口闭口就说孩子“没出息“、“笨蛋“、“蠢猪“。那样做,会影响幼儿的自信心,挫伤幼儿的自尊心。

家长、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给予恰如其分的表扬,经常以肯定的口吻对孩子说“真能干“、“您肯定行“、“您一定能做好的“、“我相信您画的比老师画的还好“等。

对孩子的批评要适度,否则会引起幼儿的反感及厌恶,形成逆反心理。更不要当众批评孩子,翻老帐、揭短,那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要帮助孩子丰富知识,提高他们获取认知能力、动手能力、运动和社交能力。对孩子的期望要恰如其分,让孩子“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总之,在启蒙教育阶段,幼儿的自信心正处于形成发展的过程之中,只要家长、教师及早注意培养、引导、塑造,幼儿的自信心就一定会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该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复禾健康观点,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