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患母乳性黄疸该怎么办 这些方法能治疗宝宝母乳性黄疸

发布时间:2022-03-09 18:30:00

宝宝出现母乳性黄疸概率大吗大多数的宝宝在出生之后,都会面对黄疸这个问题,但是一般来说,新生宝宝患母乳性黄疸出现的概率很小,基本上只有1%的母乳喂养的宝宝会患有此病。

那么宝宝患母乳性黄疸该怎么办呢?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母乳性黄疸的相关知识。

宝宝母乳性黄疸的病因母乳性黄疸的病因迄今尚未完全清楚。

近来多认为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加有关。

一般认为,新生儿小肠内的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多(经过检测确认),活性高。

这种主要来源于母乳的酶,可催化结合胆红素变成未结合胆红素,此过程在新生儿小肠内进行,加上小儿肠蠕动相对慢,使大量应排泄的胆红素被这种酶解离成未结合胆红素,吸收增加,即出现母乳性黄疸。

母乳喂养的婴儿在生后4~7天出现黄疸,2~4周达高峰(血清胆红素可超过256.6~342.0μmol/L),一般状况良好无溶血或贫血表现黄疸一般持续3~4周,第2个月逐渐消退,少数可延至10周才退尽,黄疸期间若停喂母乳3~4天,黄疸明显减轻,胆红素下降50%以上,若再用母乳喂养,黄疸不一定再出现,即使出现亦不会达到原有程度。

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逐年提高目前已达20%~30%。

虽然本病预后良好,严重者才需治疗,但为了顺利推广母乳喂养也应引起重视。

母乳性黄疸包含早发型和迟发型早发型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出现时间及达到高峰值的时间相似,即在出生后的2~3天出现,并于第4~6天最明显,然后在两周内消退。

然而,从临床实践来看,母乳性黄疸的最高值要超过生理性黄疸。

迟发型者出现的时间较晚,常紧接生理性黄疸之后发生,也可能在生理性黄疸减轻后加重,也就是说母乳性黄疸常在宝宝出生后7-14天出现。

母乳性黄疸的临床表现生后母乳喂养无其他原因而出现高胆红素血症者,胆红素常可达256.5~342μmol/L(15~20mg/dl)新生儿一般情况良好,吃奶佳,生长发育正常。

黄疸可持续3周~3个月。

检查血清胆红素大于205.2μmol/L,有的可以高达513μmol/L。

鉴别诊断母乳所致黄疸一般在生后4~5天出现皮肤、粘膜黄染,无其他异常,黄疸逐渐加重,生后10~15天中未结合胆红素可达171~513umol/l(10~30mg/dl)。

如继续哺乳,升高的胆红素可持续4~10天,然后缓慢下降,3~12周恢复正常水平,黄疸完全消退。

若停止哺乳,于48小时内血清胆红素可明显下降。

新生儿在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减退后又加重,停止母乳喂养后48小时,胆红素下降50%,则可确定诊断。

如再恢复母乳喂养,胆红素又升高17~51umol/l(1~3mg/dl),但不会达到原来的高水平。

在肝功能正常条件下需要与溶血、感染引起的黄疸相鉴别。

母乳性黄疸如何治疗暂停母乳喂养3天改为人工喂养,奶量以150ml/kg.d计算。

暂停母乳期间,应用吸奶器将母乳吸出,以保持乳汁充分分泌。

同时给予支持疗法:注意保暖,增加热量、营养,预防感染;鼓励多次少量喂奶,增加患儿大便次数。

严重者给以保肝、酶诱导剂等药物治疗。

为了减少本病的发生,应鼓励母乳早开奶,多次少量喂奶,增加大便次数,减少肠道对胆红素的吸收,可降低黄疸发生率。

一般说来,对于早发型母乳性黄疸要鼓励频繁喂奶,避免添加糖水。

晚发型母乳性黄疸因很少引起核黄疸,如果血清胆红素257μmol/L时可暂停母乳3天;》342μmol/L时则加光疗,一般不需要用白蛋白或血浆治疗。

患儿就诊时不管黄疸多么重,血清胆红素浓度有多高,也不必换血治疗,因为黄疸完全可以通过光疗和停喂母乳加以控制。

该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复禾健康观点,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予以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