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冲洗需根据具体部位和类型选择生理盐水、硼酸溶液或专用冲洗剂,操作时需注意力度、温度及无菌原则。会阴部炎症可用温水坐浴,皮肤创面建议低压冲洗,黏膜部位避免过度摩擦。冲洗频率通常为每日1-2次,急性期可遵医嘱增加次数。
会阴部炎症冲洗建议使用38-40℃温水,加入适量医用生理盐水或稀释的硼酸溶液。坐浴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水位需完全覆盖患处。冲洗后需用无菌棉签蘸干水分,保持局部通风干燥。皮肤创面冲洗应选用一次性冲洗器,距离创面5-10厘米进行低压冲洗,避免直接冲击组织。黏膜部位如阴道冲洗需使用专用冲洗器,冲洗液温度接近体温,冲洗压力不宜过大,冲洗后需及时排空残留液体。
泌尿系统炎症冲洗需使用无菌导尿管配合生理盐水,由医护人员操作。冲洗速度控制在每分钟50-100毫升,冲洗总量不超过500毫升。中耳炎冲洗需使用专用耳道冲洗器,液体温度保持与体温一致,冲洗后需倾斜头部使液体自然流出。鼻腔炎症冲洗建议使用生理性海水喷雾,冲洗时头部前倾45度,避免呛咳。口腔黏膜炎症可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冲洗,每次含漱30秒后吐出。
冲洗前后需彻底清洁双手,冲洗器具使用前后应用沸水消毒。冲洗过程中出现灼痛、红肿加重等异常应立即停止。糖尿病患者、免疫低下者及术后患者冲洗前应咨询医生。长期使用抗菌冲洗液可能破坏正常菌群平衡,症状缓解后应改用生理盐水维护。特殊部位冲洗建议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自行操作可能造成继发感染或黏膜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