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宜收不宜散啥意思
发布于 2025-05-24 09:10
发布于 2025-05-24 09:10
“饮食宜收不宜散”是中医养生理论中的饮食原则,指秋季应选择收敛性食物以顺应自然规律,避免过度食用发散性食物损耗阳气。主要依据包括收敛食物助养阴润燥、发散食物易伤津耗气、时令蔬果天然应季、脾胃功能秋季偏弱、传统养生文化传承五方面。
秋季气候干燥,莲藕、银耳、百合等具有收敛特性的食物能滋养肺阴,其黏液蛋白和胶质可形成保护膜,减缓呼吸道黏膜水分蒸发。石榴、山楂等酸味食物含鞣酸和有机酸,能刺激唾液分泌,改善口干舌燥症状,符合黄帝内经“秋冬养阴”的养生理念。
生姜、薄荷等发散性质食材会促进毛孔开泄和体液外排,在秋季可能加重体表水分流失。辣椒、花椒等辛温调料虽能促进血液循环,但过量食用会导致体内津液耗散,出现咽干舌燥、大便干结等秋燥症状,与季节养生需求相悖。
秋季成熟的梨、苹果等水果富含果胶和维生素,能增强黏膜抵抗力;南瓜、山药等根茎类蔬菜含丰富膳食纤维,既可润肠又能补益脾胃。这些应季食物天然具备收敛特性,比反季节蔬菜更符合人体秋季代谢需求。
夏季过后脾胃功能相对虚弱,发散食物可能刺激胃肠黏膜。收敛性食物如小米、糯米更易消化吸收,其淀粉糊化后形成的保护层能减少胃酸刺激,帮助修复夏季冷饮、烧烤等造成的消化系统损伤。
该理念源自饮膳正要等古籍,强调饮食需顺应四时阴阳变化。现代研究证实,秋季适当增加锌、硒等微量元素摄入确实能增强免疫,而这类矿物质多存在于核桃、黑芝麻等传统认定的收敛食物中。
秋季饮食可多选择雪梨炖百合、山药小米粥等滋阴膳食,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适量食用芝麻糊、杏仁茶等坚果类食品补充不饱和脂肪酸,配合早睡早起、适度散步等起居调节。体质偏寒者可少量添加桂圆、枸杞温补,但发热性疾病期间仍需避免温补食材。保持每日饮水量1500-2000毫升,用罗汉果、菊花等代茶饮替代冷饮,既符合“收”的原则又能缓解秋燥。
上一篇 : 不宜服用和禁忌的区别
下一篇 : 宜食是能吃还是不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