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的中医辨证要点主要包括辨寒热虚实、辨脏腑病位、辨气血津液盛衰、辨病程长短、辨体质差异五个方面。中医认为便秘多与胃肠积热、气机郁滞、阴血亏虚、阳气不足等因素相关,需结合舌脉症状综合判断。
1、寒热虚实
实热便秘多见大便干结如羊粪、腹胀拒按、口臭口干,舌红苔黄燥,代表方剂如大承气汤。虚寒便秘则见排便无力、腹中冷痛、四肢不温,舌淡苔白滑,常用方如济川煎。寒热错杂者可见便秘与腹泻交替,需温清并用。
2、脏腑病位
肺气壅滞型常见咳嗽气逆伴便秘,宜用宣白承气汤;肝郁气滞型多见胁胀嗳气,选柴胡疏肝散;脾虚失运型表现为排便无力、食少倦怠,适用补中益气汤;肾阳不足型伴腰膝酸冷,当用半硫丸温肾通便。
3、气血津液
气滞型腹胀明显但大便不干,需行气导滞如六磨汤;血虚型面白心悸、便如栗状,宜润肠丸加减;津亏型口干舌燥、粪质坚硬,可选增液承气汤;阳虚型畏寒肢冷、排便困难,多用苁蓉润肠丸。
4、病程长短
新发便秘多属实证,久病多虚中夹实。急性便秘常见于外感热病过程中,慢性便秘多见于年老体弱人群。突发便秘伴剧烈腹痛需警惕肠梗阻等急症,长期便秘可能诱发肛裂、痔疮等并发症。
5、体质差异
阴虚体质多见肠燥便秘,宜用五仁丸;痰湿体质常见粘滞不爽,需平胃散合保和丸;气郁体质多伴情绪焦虑,当以越鞠丸调理;阳虚体质排便无力,可用附子理中丸。儿童积食便秘常用保和丸,老人虚秘多用黄芪汤。
便秘患者日常应保持定时排便习惯,晨起空腹饮用温蜂蜜水有助于刺激肠蠕动。饮食宜多食黑芝麻、核桃仁、松子仁等润肠食材,适量食用菠菜、芹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避免久坐久卧,可练习八段锦中"调理脾胃须单举"招式,或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症状持续或加重时需及时就医,不可长期依赖泻药以免损伤肠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