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中医叫什么病

发布时间:2025-06-15 09:25:55

低血压在中医中称为"眩晕"或"虚劳",主要与气血不足、阳气虚弱、脾胃失调等因素相关。中医认为低血压多由气虚血亏、脾肾阳虚、肝郁气滞、痰湿阻滞、心脾两虚等原因引起。

1、气虚血亏:

气虚血亏是低血压的常见证型,表现为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头晕目眩等症状。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气虚则血行无力,导致血压偏低。调理上可选用补气养血的方法,如黄芪、当归等药材配伍使用。日常可适当食用红枣、枸杞等补气血的食物。

2、脾肾阳虚:

脾肾阳虚型低血压多表现为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精神萎靡等症状。脾主运化,肾主阳气,脾肾功能不足会导致气血生化无力。中医治疗常用附子理中汤、右归丸等方剂温补脾肾。生活中要注意保暖,避免寒凉食物。

3、肝郁气滞:

长期情志不畅可导致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而引发低血压,常见症状包括胸闷胁痛、情绪抑郁等。中医治疗以疏肝解郁为主,常用柴胡疏肝散等方剂。保持心情舒畅,适当运动有助于改善症状。

4、痰湿阻滞:

痰湿内阻型低血压表现为头重如裹、胸闷恶心、舌苔厚腻等。痰湿阻滞气机,影响气血运行。治疗上常用二陈汤、温胆汤等化痰祛湿的方剂。饮食宜清淡,避免油腻甜食。

5、心脾两虚:

心脾两虚型低血压常见于思虑过度或久病体弱者,表现为心悸失眠、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等。治疗上常用归脾汤等方剂健脾养心。规律作息、适当运动有助于改善体质。

中医调理低血压强调辨证施治,除药物治疗外,日常可采取多种养生方法。饮食上可适当增加山药、莲子、桂圆等补益食材;运动方面推荐太极拳、八段锦等温和运动;起居上注意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情志调养上保持心情愉悦。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者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系统治疗。中医调理低血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