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病后盗汗如何食补
发布时间:2025-05-24 09:19:24
发布时间:2025-05-24 09:19:24
小孩病后盗汗可通过食补调理,常用方法有山药粥、百合银耳羹、浮小麦茶、泥鳅汤、黑豆红枣汤等。盗汗多与病后气阴两虚、脾胃虚弱、营卫失调等因素相关,食补需兼顾滋阴益气、健脾固表。
山药性平味甘,归脾肺肾经,具有补脾益肺、固肾敛汗的功效。将新鲜山药去皮切块与粳米同煮成粥,可加入少量茯苓增强健脾作用。适合病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的盗汗患儿,连续食用5-7天可见效。
百合养阴润肺,银耳滋阴生津,二者配伍能改善阴虚型盗汗。取干百合10克、银耳半朵泡发后炖煮至胶质溶出,加冰糖调味。此方对夜间汗出如油、手足心热的患儿尤为适宜,建议隔日食用一次。
浮小麦是中医止汗要药,含大量淀粉及维生素B族。取浮小麦30克炒香后与红枣5枚煎水代茶饮,能调和营卫、固表止汗。适用于病后体虚、动辄汗出的患儿,饮用时宜温热,避免空腹服用。
泥鳅蛋白质含量高且易吸收,配合黄芪可益气固表。活泥鳅去内脏后与黄芪15克、生姜2片同炖,汤色乳白后加盐调味。对病后气虚自汗、面色苍白的患儿效果显著,每周食用2-3次为宜。
黑豆补肾滋阴,红枣补中益气,二者合用能改善肾虚型盗汗。黑豆50克浸泡后与去核红枣10枚慢火煮烂,加红糖调味。适用于入睡后头颈汗多、生长发育迟缓的患儿,建议连续食用10天。
病后盗汗患儿饮食宜清淡温补,避免辛辣刺激及生冷食物。日常可配合捏脊疗法:沿脊柱两侧从下向上捏提皮肤,每日3-5遍,有助于调和脏腑功能。若盗汗持续超过两周或伴随消瘦、低热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排除结核等疾病。恢复期适当进行八段锦"两手托天理三焦"等柔和导引动作,能促进气血运行,加速体质恢复。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