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说的刮痧痧是啥

发布时间:2025-06-06 12:26:00

刮痧是中医外治法之一,通过特制工具在体表反复刮拭,使皮下出现红色或紫红色瘀斑即“痧”,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效果。痧的形成主要与局部毛细血管破裂、代谢产物堆积有关,常见于风寒湿邪侵袭、气血瘀滞等情况。

1、痧的实质:

中医认为痧是体内病邪外排的表现,现代医学证实其为皮下微小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点。刮痧时出现的紫红色斑块,实为毛细血管受机械刺激后渗出的血液及组织液,伴随乳酸、尿酸等代谢废物聚集。这种反应可刺激免疫系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2、形成机制:

刮痧板施加的压力使表皮与真皮层间产生剪切力,导致微循环障碍区域血管通透性增加。中医理论中,痧色深暗多提示寒湿或血瘀,鲜红则属热证。痧象的形态、颜色及消退速度可作为辨证参考,如网状痧常见于气滞,片状痧多见于血瘀。

3、调理作用:

出痧过程能激发经络感应,调节脏腑功能。背部刮痧可刺激膀胱经,改善感冒发热;肩颈刮痧缓解肌肉僵硬,原理在于通过神经反射调节交感神经兴奋性。痧退时巨噬细胞会清除瘀血,加速组织修复,相当于中医“祛邪外出”的过程。

4、操作要点:

刮痧需沿经络走向单向刮拭,常用部位为背部、四肢内侧。力度以患者耐受为度,一般刮至皮肤潮红或出现粟粒状瘀点即可。油性介质如薄荷油可增强透皮效果,但皮肤破损、凝血障碍者禁用。同一部位需待痧退后再刮,间隔至少3天。

5、适应范围:

主要用于风寒感冒、颈肩腰腿痛等症。实证、热证患者出痧较快,虚证者需配合艾灸补法。痧象深紫伴疼痛多提示局部瘀阻严重,但若刮后无痧或苍白,可能为气血亏虚,应改用温和手法。

刮痧后需避风寒,24小时内忌洗冷水澡。饮用温红糖水可促进代谢废物排出,配合拍打八虚穴肘窝、膝窝等能增强效果。日常可练习八段锦“两手托天理三焦”式辅助气机通畅。注意过度追求出痧量可能损伤正气,建议每周不超过2次,体质虚弱者需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